末世
被提
2025-06-15
—— Alan S. Bandy

定義

「被提」這一概念是指末世時基督徒——無論是活著的還是已經死去的——在一霎時一同被提到空中與耶穌相會。

摘要

大多數福音派基督徒普遍相信被提。被提主要依據的是《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7 節和《哥林多前書》15 章 52 節中關於基督徒未來身體復活的盼望。這復活將發生在末世,即在耶穌再來之時或臨近耶穌再來之時。問題是,被提與基督再來是獨立的兩個不同事件,還是當大災難結束基督再來時被提將同時發生。持災前被提(pre-tribulation)、災中被提(mid-tribulation)和烈怒前被提(pre-wrath)觀點的人認爲被提是基督在祂真正公開再來之前爲教會單獨或祕密地再來。持災後被提(post-tribulation)觀點的人認爲,被提與基督在大災難結束時再來同時發生。本文將探討一些論點——關於被提是單獨事件還是與耶穌再來同時發生。


引言

「被提」是指在末世死去的基督徒和活著的基督徒在「眨眼之間」(林前 15:52)「一同被提到雲裡」(帖前 4:17),在空中與耶穌相會。「被提」一詞源於拉丁文武加大譯本中的 rapiõ 一詞,意爲「抓住、奪走」,與《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7 節中希臘文 harpazõ 一詞的意思相同(「被抓」)。因此,「被提」與所有死去之基督徒的復活盼望有關,也與耶穌再來時仍然活著的基督徒同時獲得榮耀的身體有關。雖然基督徒復活是基督教信仰中早已確立的教義並具有充分聖經依據,但「被提」這一具體術語是在十九世紀隨著「前千禧年論」( Premillennialism )和「時代論」(Dispensational)神學的興起而流行起來的。

圍繞「被提」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關於時間的。主要有四種觀點:

  1. 災前被提前論(Pre-Tribulation Rapture):這種觀點認爲,被提發生在耶穌祕密降臨召聚教會的時候,這發生在基督再來前的七年大災難之前。
  2. 災中被提論(Mid-tribulation Rapture):這種觀點與災前被提前論的觀點相似,只是將被提時間定在第一個三年半之後,當敵基督者掌權之時。
  3. 烈怒前被提論(Pre-Wrath Rapture):這種觀點認爲,被提將發生在大災難的末期,在基督再來之前,神的審判和盛神大怒的碗(啓 16)傾倒之前。
  4. 災後被提論(Post-Tribulation):這種觀點認爲,被提在大災難結束時,與基督的再來同時發生。

儘管前三個關於被提的觀點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認爲被提與基督再來是獨立的不同事件。因此,本文將主要討論被提與基督再來是否爲獨立的不同事件,還是會與基督在大災難結束時再來同時發生。

觀點一:被提和基督再來是兩個彼此獨立的不同末世事件

前千禧年末世論的特點是強調對聖經預言的字面解讀,並相信以色列民族有未來以及在基督再來建立祂的千禧年國度之前有一段患難時期,隨後會有最終的審判。前千禧年末世論試圖將聖經中的所有預言整合併調適爲一個整全的計劃,它主要以《但以理書》《以西結書》和《啓示錄》爲基礎。前千禧年末世論還孕育了「被提」(rapture)、基督再來分兩個步驟、以色列與教會嚴格分離等概念。這些觀點都是稱爲「時代論」之神學流派的組成部分,時代論是從弟兄會運動(Brethren movement)和約翰·納爾遜·達祕(John Nelson Darby)的著作中發展而來的,在美國由拉爾金(C. Larkin)、穆迪(D.L. Moody)、司可福(C.I. Scofield)和薛弗爾(L.S. Chafer)加以推廣。儘管並非所有認同前千禧年末世論的人都是時代論者,但所有時代論者都持前千禧年觀。他們認爲,教會是插在神對以色列計劃中的一個註腳,因此大災難和千禧年的重點是以色列民族及以色列國的未來。在《啓示錄》中從 4 章 1 節之後直到 22 章 15 節「教會」(ekklēsia)一詞才再次出現,因此傳統的時代論者得出結論說,這是因爲神在大災難開始時就提了教會,這樣祂就可以再回頭去處理以色列的問題。這種對「被提」的特殊理解是「災前被提前論」觀點的核心。

時代論災前被提的教導符合他們所羅列的末世系列事件——其中基督將爲祂的教會分兩步再來。首先基督將駕雲再來,所有真基督徒都會被提。這通常理解爲基督爲教會祕密再臨,會像夜間的盜賊一樣悄然,這樣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基督徒們就突然消失了,留下的人也不知道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事。被提將標誌著以以色列國爲中心的七年大災難開始了,並將發生一系列毀滅性審判。大災難之後,基督將以肉眼可見的方式再來,建立祂的千禧年國度。基督再來的第二個步驟是「第二次降臨」,儘管祂已經爲祂的聖徒再來過一次了。基督再來的這兩個步驟經常並歸在「第二次降臨」的標題之下。

時代論者通常用對《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3-18 節(以及林前 15 章 51-52)的解讀來支持他們對災前被提前論的信心。他們認爲,被提是所有自五旬節到被提發生時歸信的真基督徒復活。這復活不同於舊約中描述的復活,也不同於《啓示錄》末尾所描述的復活,它是獨特的。[1]  此外,在雲中與基督相會意味著被提不同於基督公開地回到世上。時代論者將這與《約翰福音》14 章 1-3 節相關聯,認爲如果被提發生在大災難結束時那麼耶穌的門徒就應該回到世上,而不是到祂所應許的父家。[2] 一旦進入天國,教會就會獻呈在天父面前,站在基督臺前(林後 5:10),並將與新郎基督結合。[3]  基督徒被提必須在大災難發生之前,好爲這些事留出足夠的時間。

時代論者認爲被提和基督再來是兩個獨立的事件,因爲他們關注的是他們所認爲的被提經文和基督再來經文之間的不同之處。通過對比描述基督爲教會再來和基督爲審判再來的經文,他們嘗試支持基督再來分爲兩個不同步驟的觀點。因此,時代論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成功地將至少二十二處關於被提的經文和至少二十處關於第二次降臨的經文區分開來。基督再來分爲兩個步驟是因爲許多關於基督再來的經文都是正面的、對基督徒來說充滿了盼望,但也有許多經文是負面的,對非基督徒來說彰顯了神的烈怒。《啓示錄》6 章 16 節將末世的大災難描述爲基督的烈怒。而《啓示錄》19 章 7-9 節則把教會描繪成羔羊的新婦,因此教會不會承受傾倒在不信之世人身上的羔羊烈怒。

他們爭辯道要讓教會免於承受神的忿怒,教會就需通過被提脫離大災難。災前被提的概念(以及災中被提的觀點和烈怒前被提的觀點)意味著基督的教會將在與大災難相關的任何苦難發生之前真正從地球上被帶走。他們還堅持認爲,大災難與神重新把以色列當作祂的選民對待有關,因此教會必須先被帶走。他們認爲大災難是羔羊的烈怒(啓 6:17-17,11:18,14:10,15:1、7,16:1,19:15)。因爲大災難等同於神的忿怒,所以它與教會在「教會時代」可能經歷的任何苦難都截然不同。然而,災前被提並不必然意味著教會免於神的忿怒。可以肯定的是,在基督裡的人永遠不需要懼怕神的憤怒(帖前 1:10)。基督徒永遠不會承受神的忿怒,因爲基督已經代替他們承受了神的忿怒。毫無疑問基督徒將免於承受神的忿怒,但並不必須要他們在大災難期間離開地球才能保護他們免受神的審判(彼後 2:5-9)。神完全有能力保護/遮蓋(啓 7)祂的子民免受祂的烈怒(如埃及的災殃和歌珊;出 8:22,9:26)。

觀點二:被提和基督再來在大災難結束時同時發生

另一種觀點認爲,基督的再來只有一次,在祂再來時,基督徒們,無論是已經死去的還是仍然活著的,都將復活,在祂降臨時與祂在空中相會。這種觀點稱爲「災後被提論」,因爲它將被提定在末世末時。持這種觀點的人拒絕接受基督分兩步再來或基督在大災難前會爲祂的教會單獨祕密再臨的概念。相反,這種觀點認爲基督只再來一次,更傾向於將被提作爲聖徒復活的公開事件。在時代論前千禧年興起之前,這一直是教會傳統上的理解,它的某些方面在無千禧年(amillennialism)、後千禧年(post-millennial)和歷史性前千禧年(historical premillennial)末世論對聖經的解讀中得到了肯定。

雖然「被提」一詞來自於對《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3-18 節的解讀,但通常所說的「被提」實際上就是指聖徒身體復活的教義。對「被提」這個術語的關注有可能取代並混淆了基督徒身體復活的意義,因爲它引入了另一個末世論的範疇,即基督分兩步以及祕密地再來,而這在新約中並沒有明確教導。因此,我們有幾個理由拒絕接受任何基督分兩步再來的概念,並確信所說的被提是與基督在末世一次再來同時發生的。

雖然《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7 節中所說的基督徒被接到空中與主相遇可能暗示了某種程度的被提,但重要的是要記住,在上下文中,保羅是在討論基督再來之前死去之基督徒的復活問題,而沒有提到教會在大災難之前或大災難期間的位置變化。保羅解釋說,已死的基督徒將在基督再來時復活,那時還活著的人將在耶穌從天而降時立即得到榮耀的身體(帖前 4:16)。保羅很可能在《哥林多前書》15 章 51-52 節中提到了同樣的事件,他說:「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爲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又一次出現在保羅關於死人身體復活的最全面教導中。

聖徒復活或被提的時間最好理解爲在基督公開再來時,而不是在公開再來幾年前的祕密再來,正如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5-17 節中指出的。希臘文 parousia 的意思是「臨到」「到達」或「降臨」,在整本新約中都用來指基督第二次降臨(太 24:27;林前 15:23;雅 5:8;約壹 2:28)。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5 節「被提」經文中,保羅說,那些「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將與那些從死裡復活的人一同被提到空中與主相遇。他在第 15 節中使用的特定術語是 parousia。那些確信基督會在大災難之前或期間分兩步再臨先祕密地提走教會的人認爲這次的「降臨」是基督明顯再臨前的第一步降臨。這個解釋的問題在於,在帖撒羅尼迦書信的其它地方,parousia 都毫不含糊地指基督公開再來(帖前 2:19,3:13,5:23;帖後 2:1,8)。《帖撒羅尼迦前書》3 章 13 節提到「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非常清楚這是第二次降臨。此外,「降臨」(parousia)也用於《帖撒羅尼迦後書》2 章 8 節,保羅宣稱主耶穌將用「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他(不法之人)用降臨的榮光廢掉他(不法之人)」。如果這兩個例子都指的是主耶穌真正的第二次降臨,那麼上下文中完全沒有任何內容表明《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6-17 節中的 parousia 與帖撒羅尼迦書信中所有其它經文的理解有任何不同之處。因此,保羅顯然認爲聖徒復活和基督徒被提到空中與主相遇是在基督明顯地再來時同時發生的,而非當祂在世界的末了真正再來之前幾年,先祕密地偷偷提走教會。

認爲被提與基督復臨同時發生的第三個原因是,耶穌在橄欖山聖訓(太 24)中指出,基督徒將經歷稱爲大災難的時期,並將在祂復臨時聚集與祂相見。在《馬太福音》24 章 21-22 節中,耶穌說將會有「大災難」,而基督徒在此期間將留在地上,當祂說那些日子將「爲選民的緣故」而縮短時這一點顯而易見(太 21:22)。直到耶穌說:「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太 24:31),也就是人子的異象出現在天空,祂將「駕著天上的」降臨之後(24:30)才說到與被提完全相似的事情。在《馬太福音》24 章 30 節中,選民的聚集發生在基督看得見的再來之時。耶穌在第 29 節中明確指出,祂的再來將發生在大災難之後(「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祂還強調了這一再臨的可見性,祂說這就像在東方西方都能看見閃電一樣(24:27),祂將「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24:30)。有趣的是,耶穌在描述祂再來和選民聚集時,用了與《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6-17 節非常相似的詞語,因爲這兩處經文都提到了「號角」吹響和耶穌「駕雲」降臨(林前 15:52 也提到了「號角」)。這樣看來,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6-17 節中的末世教導很可能基於對耶穌橄欖山聖訓教導的認識。有些人認爲,《馬太福音》24 章 40-41 節中關於被帶走和留下之人的話爲被提提供了證據:「那時,兩個人在田裡,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然而,「取去」(taken)所指的通常不是救贖,而是指落在審判中,「撇下」(left)指免遭毀滅之人(賽 3:1-3,4:2-4;弗 3:11-12;太 13:41-43,24:38-39)。[4] 橄欖山聖訓的教導整體上不支持基督在災前或災中祕密再臨來提走教會的觀點。

最後,人們通常認爲那些活著或復活的聖徒會與耶穌一起返回天堂。然而,從新約聖經的證據來看,聖徒與耶穌一起返回世上的觀點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7 節說,基督徒將在空中與主「相會」(apantēsis)。apantēsis一詞在古希臘語中用於政要正式訪問(parousia)一個城市,該城市的市民會出去「迎接」他,擁護他入城。也許這個概念與《馬太福音》25 章 6 節有關,在那裡,迎親的隊伍受到召喚「出來迎」(apantēsis)新郎,用他們的燈護送他到宴會廳。或者在《使徒行傳》28 章15 節,來自羅馬的基督徒「就出來到亞比烏市和三館地方迎接apantēsis)」保羅和他的同伴護送他們前往羅馬。因此,《帖撒羅尼迦前書》4 章 13-18 節暗示人子將大張旗鼓地榮耀回歸,而不是祕密再臨將聖徒提到天堂。教會將遭受迫害(正如它在整個歷史中所經歷的),但神的選民將保持忠心,並將在空中與主相遇以迎接祂作爲偉大的君王再來。

結論

聖經是否明確教導了「災前被提」或「基督分步再來」這一概念?對這些問題的最佳回答可能是「不盡如此」。然而仍有許多忠於聖經的基督徒認爲,教會會在大災難之前或期間被提,以免遭遇神的忿怒。他們的觀點得到了許多聖經和神學論據的支持,這些論據確實有其可取之處。然而,如果基督分兩步再臨以及被提的觀點只能通過時代論傳統的神學體系和解經學實踐來證實,那麼就有理由對此持合理的懷疑。另一方面,有充分的歷史、神學和聖經依據將基督再來視爲一個單一事件,而非分爲兩個步驟。聖經中並沒有明確教導分兩步再來的概念,這在基督教神學中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教義。更重要的是,基督徒復活並擁有榮耀身體這一教義在基督教神學中已經確立,但卻常常爲「被提」神學所取代,這可能會將未來身體復活的大盼望降到最低。無論人們對被提或它發生時間的看法如何,即便基督徒們對此有不同意見,這並不是正統與異端的問題。一個人對基督的忠心以及他神學的正統性並不取決於是否相信基督分兩步再來還是隻一次再來。當基督再來時,教會在榮耀中與祂同在,沒有人會失望,也沒有人會爭論這一切是如何或何時發生的。

腳註

[1] Walvoord, John F. Walvoord, The Prophecy Knowledge Handbook (Wheaton: Victor, 1990), 481–84.

[2] 同上,421 頁。

[3] J. Dwight Pentecost, Things to Come, 219–228.

[4] Benjamin L. Merkle, 「Who Will Be Left Behind? Rethinking the Meaning of Matthew 24:40–41 and Luke 17:34–35,」 WTJ 72, no. 1 (2010): 169–79.

進一步閱讀

  • Archer, Gleason L., Paul D. Feinberg, Douglas J. Moo, and Richard R. Reiter. Three Views on the Rapture (rev. ed.; Counterpoint Series; Stanley N Gundry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
  • Bandy, Alan and Benjamin Merkle. Understanding Prophecy: A Biblical-Theological Approach (Grand Rapids: Kregel, 2015).
  • Baxter, Irwin. 「Why We Believe in a Post-Tribulation Rapture.」 com (accessed 12/30/2019).
  • Benware, Paul N. Understanding End Times Prophecy (Chicago: Moody, 1995).
  • Blaising, Craig A. and Darrell L. Bock, Progressive Dispensationalism (Grand Rapids: Baker, 1993).
  • Millard J. Erickson, Contemporary Options in Eschatology: A Study of the Millennium (Grand Rapids: Baker, 1977).
  • John S. Feinberg, 「Arguing for the Rapture: Who Must Prove What and How?,」 in When the Trumpet Sounds: Today’s Foremost Authorities Speak Out on End-Time Controversies (ed. Thomas Ice and Timothy Demy; Eugene: Harvest House, 1995).
  • Gundry, Robert H. The Church and the Tribulation: A Biblical Examination of Posttribulationism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9).
  • Edward E. Hindson, 「The Rapture and the Return: Two Aspects of Christ’s Coming,」 in When the Trumpet Sounds: Today’s Foremost Authorities Speak Out on End-Time Controversies, ed. Thomas D. Ice and Timothy Demy (Eugene: Harvest House, 1995), 157-159.
  • Hoekema, Anthony 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 Ice, Thomas, The Pre-Trib Research Center. Pre-trib.org (accessed 12/30/2019).
  • George Eldon Ladd, The Blessed Hop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5).
  • George Eldon Ladd, The Last Things: An Eschatology for Layme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 Merkle, Benjamin L. 「Who Will Be Left Behind? Rethinking the Meaning of Matthew 24:40–41 and Luke 17:34–35,」 WTJ 72, no. 1 (2010): 169–79.
  • Pentecost, J. Dwight. Things to Come: A Study in Biblical Eschatolog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8).
  • Schreiner, Thomas R. New Testament Theology: Magnifying God in Christ (Grand Rapids: Baker, 2008). 中譯參考:《史瑞納新約神學》,美國麥種傳道會。
  • Taylor, Justin. 「9 Reasons We Can Be Confident Christians Won』t Be Raptured Before the Tribulation」 (accessed 8/5/2014). Walvoord, John F. Walvoord, The Prophecy Knowledge Handbook (Wheaton: Victor, 1990).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Rapture Question.

Alan S. Bandy(艾倫·班迪)博士畢業於浸信會東南神學院(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目前在俄克拉荷馬浸信會大學(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擔任新約與希臘文教授。
標籤
聖經
末世
復活
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