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故事始於神與祂的子民同住在伊甸園,故事最後的高潮是這居所將擴展至充滿天地。
從伊甸園起始,神就爲彰顯自己的榮耀設計了聖殿,並託付亞當和夏娃作祂的代表,要使祂的同在充滿全地(創 1:28)。這託付後來延續到先祖們和以色列人身上,並在所羅門王建造聖殿時達到一個高峰。然而,神的心意並不是讓聖殿永遠侷限在某個地方,而是要祂的同在充滿全地(王上 8:27;賽 66:1)。最終神藉著基督那真正的聖殿住在我們中間(約 2:21),並且住在一切信基督之人裡面(林前 3:16;林後 6:16–17),應驗了關於末後聖殿的預言(如:撒下 7:12–14;參 林後 1:20)。《啓示錄》將新天新地描述爲帳幕,也就是神最終的居所(啓 21:1–3、22)。當神在新天新地裡與蒙贖的人類親密同住時,最初交給亞當和夏娃的使命,就終於圓滿實現了。
在伊甸園裡,神把祂的居所設立爲聖殿。雖然《創世記》1–3 章沒有直接使用「聖殿」或「聖所」這樣的字眼,但《以西結書》稱伊甸爲「神的園子」和「神的聖山」,並提到其中有「聖所」(結 28:13-14、16、18),正如後來以色列的聖殿也被描述爲有聖所(利 21:23;王上 6:29;摩 7:9)。因此,並不奇怪,《創世記》記載神在園中「來回行走」(創 3:8),正如祂在聖殿中行走一般(利 26:12;申 23:14;撒下 7:6-7;結 28:14)。此外,伊甸有河流出(創 2:10),正如末世的聖殿也有河流出來(結 47:1-12;啓 22:1-2)。像以色列後來的聖殿一樣,伊甸園也有三重的神聖結構:園中的水源所在的中心可看作至聖所;園子本身,相當於聖所,緊鄰水源;而園子外無人居住的廣闊世界,則相當於外院。伊甸的生命樹,也在以色列的聖殿裡有所體現:就是至聖所前聖所中的金燈臺,燈臺有七個枝子。聖殿的入口在東邊,這與伊甸園的方向相同(創 3:24;出 15:17;結 40:2,43:12)。
在伊甸園中,亞當的使命不僅是看守園子,更是要擴展伊甸園的疆界,直到充滿全地(創 1:28)。作爲祭司,亞當要「修理,看守」伊甸園(創 2:15),這與後來祭司在聖殿裡的職責相同:要「事奉」和「看守」聖殿——這兩組詞在希伯來文聖經中是同樣的用詞(民 3:7-8,8:25-26,18:5-6;代上 23:32;結 44:14)。《以西結書》甚至把亞當描繪成穿著祭司裝飾的人(結 28:13),所佩戴的寶石正好對應大祭司胸牌上的寶石(出 28:17-21)。神把使命交託給亞當,要他看守這聖所,並使全地充滿祂的榮耀(創 1:28)。亞當和他的子孫本應不斷擴展伊甸園的疆界,直到園子覆蓋全地,使神的同在充滿世界。
然而可惜的是,亞當未能完成守護與拓展的使命。他容許那條不潔淨的蛇進入園中,玷污了這座聖殿。結果,亞當失去了祭司的身份,也被神逐出了伊甸園。
神賜給亞當的使命,是要他作爲君王和祭司,擴展伊甸園聖殿的疆界。這使命後來傳遞給挪亞(創 9:1、7)、亞伯拉罕(創 12:2-3,17:2、6、8,22:18)、以撒(創 26:3-4、24)、雅各(創 28:3-4、14,35:11-12,48:3、15-16),以及以色列(創 47:27;申 7:13)。以下經文可以看出《創世記》1:28 的語言如何不斷被重複:
神把亞當的普世使命傳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要他們使地上的萬國得福。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亞當式的使命是通過小型聖所傳遞的。就像《創世記》1:28 最初是在伊甸園這個局部的聖所中頒佈,並且要逐漸擴展邊界一樣,這使命的重申也發生在類似聖所的場景中。神向列祖顯現(創 12:8,13:3-4),他們就「支搭帳棚」(七十士譯本的用語是「支搭帳幕」),並築壇,很可能用於獻祭。那地方常被稱爲「伯特利」,意思是「神的殿」。這些元素的結合,在舊約中常用來描述以色列的會幕或聖殿。
這些小型聖所預示著他們的後裔要從神的居所出發,擴展出去,制服全地。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築的聖壇,遍佈以色列未來的應許之地,並預表所羅門聖殿的建成,那是神要親自居住的地方。
以色列的會幕和聖殿,不只是敬拜的場所,它們象徵著伊甸園聖所的重新建立,並以象徵的方式呈現整個宇宙。會幕和聖殿是縮小版的宇宙聖殿,預表著最終要擴展到充滿天地的神居所。這種象徵起始於列祖,他們所築的祭壇就像小型聖所,指向將來更宏大的聖殿。同樣,大衛爲聖殿所做的預備,也與列祖築壇的特點相似。和祭壇一樣,以色列聖殿的起源也伴隨著神在山上的顯現(代上 21:16;代下 3:1),並設立燔祭的祭壇(代上 21:26)。最終,這地方被稱爲「耶和華神的殿」(代上 22:1)。
正如伊甸園的疆界本應不斷擴展,直到充滿全地(創 1:28),以色列的聖殿結構也反映了宇宙的結構。這種象徵意義表明,神在聖殿中的居所,終將擴展到充滿整個宇宙。《詩篇》78:69 更明確指出聖殿與宇宙的平行:「蓋造祂的聖所,好像高峰,又像祂建立永存之地。」(另見《出埃及記》25:8、40)聖殿確實是整個天地的縮影。但神並不是要讓祂的同在永遠侷限在某個地方,相反,祂宣告說:「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爲我造何等的殿宇呢?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 66:1)。聖殿本就是更大實物的縮影;神的同在是普世性的,絕不會被任何地方性的建築所限制。
以色列聖殿的三重結構,也印證了神聖殿擴展的目的。這三部分的安排,與宇宙的三重結構相呼應:
這三重結構及其象徵意義,都在指向更宏大的目標:聖殿作爲神最終要擴展祂同在、充滿宇宙的縮影。
有趣的是,以色列本身在聖經中屢次被稱爲「伊甸園」(參創 13:10;賽 51:3;珥 2:3;結 36:35)。這或許部分是因爲,以色列應當擴展聖殿與土地的疆界,直到地極,正如當初亞當本應做的那樣。這正是以色列的最終使命,從舊約的許多預言中可以看出來:神要擴展聖殿的聖區,先充滿耶路撒冷(賽 4:4-6,54:2-3、11-12;耶 3:16-17;亞 1:16–2:11),再擴展到整個以色列地(結 37:25-28),最終擴展到全地(但 2:34-35、44-45;賽 54:2-3)。《以賽亞書》27:6 更預言,在末後的日子裡,以色列將像伊甸的園子一樣擴展到全世界:「將來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發芽開花,他們的果實必充滿世界。」
然而,以色列並沒有完成這使命。他們沒有把神同在的光傳遍全地(賽 42:6,49:6)。聖殿本是爲了彰顯以色列「作祭司的國度,爲聖潔的國民」(出 19:6)的身份,但他們卻把聖殿看作自己與神獨有關係的象徵,而不是傳揚祂同在的使命。結果,以色列因拜偶像和失職而被擄。他們被趕入黑暗與混沌之中,彷彿回到創造以前的混沌(參賽 45:18-19)。
因此,神開始建造一座新的聖殿,要如祂起初的心意一樣,擴展充滿全地。那麼,這將如何實現呢?
新約聖經把基督和祂的跟隨者描繪爲新創造中的聖殿。因爲基督正是歷代聖殿所指向的那一位(撒下 7:12-14;亞 6:12-13)。基督應驗了關於聖殿的預言,而教會作爲祂身體的延伸,也同樣如此。在《啓示錄》中,神的同在充滿全地的異象,最終在新天新地這個宇宙性的聖殿裡得以完全實現。
舊約的聖殿都指向基督,祂是神在地上同在的真實彰顯。耶穌在世時赦免人的罪,承擔了聖殿的功用,並在神真正的、屬天的聖殿裡成了終極的祭物,而舊約的獻祭制度正是指向祂(羅 3:25)。祂的死與復活完成了聖殿救贖的目的,祂自己就是「房角的頭塊石頭」(可 12:10;太 21:42;路 20:17),也是真正的「帳幕」(約 1:14)。耶穌的身體被毀壞又復活,應當理解爲聖殿被拆毀又重建(約 2:19-22)。祂的復活標誌著新創造的開始。神的同在首先在基督裡「搭帳幕」,直到末後的日子,這同在充滿整個宇宙。
五旬節時,火焰的舌頭像是神的同在臨到教會,好像在天上的聖殿一樣(徒 2:3;參賽 30:27-30)。保羅形容教會在基督耶穌這塊房角石上被建造,成爲神的居所和聖殿(弗 2:20-22)。基督徒個人(林前 6:19)和整個教會(林前 3:16;林後 6:16;彼前 2:5;啓 3:12,11:1-2)都被稱爲永生神的殿。實際上,教會正是在應驗舊約關於聖殿的預言(例如,利 26:11-12;結 37:26-27,林後 6:16),因爲神的一切應許都在基督裡已經開始實現(林後 1:20,7:1)。雖然教會已經開始實現末世性聖殿普世擴展的盼望,但我們仍然期待在將來,神的榮耀要完全充滿整個宇宙。
在《啓示錄》21:1-3中,使徒約翰看見新天新地就像一個宇宙性的聖殿,神的同在終於充滿了全地。新耶路撒冷和新創造,就是神在人中間的帳幕。約翰看見「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又聽見宣告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啓21:2-3)。這意味著神的同在不再侷限於以色列的聖殿,甚至也不只是教會,而是充滿了整個新天新地。
這正是伊甸園聖殿終極目標的實現:神的居所如今充滿了全地。整個位於天與地的創造,完全成爲神的聖殿和居所。因此,再也不會有像以色列舊聖殿那樣的小建築,因爲「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爲城的殿」(啓 21:22)。神和羔羊的榮耀同在要擴展開來,使整個新創造都成爲一個偉大的宇宙聖殿。這樣一來,關於聖殿的預言(如,結 37,40–48;賽 54)都得以實現。
基督的死與復活開啓了新創造。在這新創造裡,祂的臨在居於祂的子民中間,並最終要充滿整個宇宙。教會作爲聖殿,是聖殿預言最初的應驗,也顯明了新創造「已經開始、但尚未完全」的現實。如今聖殿在基督和教會裡得以成全,而神的同在正藉著教會不斷擴展,直到那日,祂的榮耀要完全充滿整個新天新地。
編注:本文爲「簡明神學」系列專文之一,本文所表達的所有觀點均爲作者本人的觀點,本文基於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協議免費提供給公眾,允許用戶以其它媒體/格式和改編/翻譯其中內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鏈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並採用同樣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Te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