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教會背誦過《使徒信經》,你可能會對這種尷尬的感覺很熟悉,就在讀到「降在陰間」(he descended into hell,直譯爲「下到地獄裡」)時。有無數的問題會湧上心頭,例如:
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這些無解的疑問讓一些基督徒在背誦這部分信經的時候只是保持沉默,還有些教會索性刪掉這部分內容。確實,《使徒信經》的其他內容並沒有遭到現代福音派這麼大的反對。1991年,神學家古德恩(Wayne Grudem)寫過一篇題爲《祂沒有降到陰間:跟隨聖經而不是《使徒信經》》("He Did Not Descend into Hell: A Plea for Following Scripture Instead of the Apostles' Creed")的文章,他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很明顯,如果《使徒信經》與聖經在這一點上彼此對立,我們理應回到神所默示的源頭(提後3:16)。同時,要認識到新教提出的「唯獨聖經」這一原則從未否定過信經和信條的重要地位。實際上,諸如《比利時信條》和《三十九信條》這些新教制定的信條都清楚地肯定了「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海德堡要理問答》的許多問題和答案都圍繞著《使徒信經》展開。因此,儘管信經不是神所默示的內容,對於像《使徒信經》這一古老、基礎性又被廣泛使用的信經,你需要一個相當好的理由才能反對它。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能否找出理由來反對使徒信經所說的「降在陰間」呢?馬太∙愛默生(Matthew Emerson)認爲不能。愛默生目前擔任俄克拉荷馬浸信會大學的教授,浸信會復興中心(The Center for Baptist Renewal)的執行總監,以及「聖經理由」(Biblical Reasoning)網站的作者。在他的新書《祂降在死人中:有關聖週六的福音派神學》('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An Evangelical Theology of Holy Saturday)中,愛默生指出,基督降在陰間的教義不僅僅是教會古老的信仰傳承的一部分,還有著扎實的聖經基礎和偉大的實際意義。照此,那些如今並不認信這一條的人理應重新思考,而對於認信此教義的人來說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它。
每一位福音派和改革宗的牧師都應該閱讀這本書,尤其是背誦《使徒信經》的教會牧師們。並非所有的人都認可愛默生的回答,但仍然值得參考,而且有可能會使基督的身體更加合一,更相互理解。
在這篇書評中,我想從愛默生的書中摘錄三點有關基督降在陰間的內容來分享。
首先,這不是說耶穌會在地獄的火湖裡受苦。這本書僅標題就大大地緩解了很多福音派人士的擔憂,他們一聽到「在陰間」這幾個字就聯想到耶穌受刑的畫面。愛默生一開始就談到這個問題:
有一個非常需要澄清的地方就是,直到加爾文時期,「降在陰間」並不意味著「降在一個地方去受刑」。拉丁語的信條中,「降在陰間」(ad inferna)和「降在死人之地」(ad inferos)兩者之間會互相切換,但直到宗教改革的時候,這兩個依然被視爲是同義詞。(16頁)
如果有人反對說耶穌去過地獄並受苦,並因此而反對使徒信經所說的,我不會責難他。因爲在教會初建的1500年間,幾乎沒有人會那樣認爲,今天的福音派人士對於要在違背良心和保持沉默中二選一就會認爲是件羞恥的事情。因此,我希望,愛默生的書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將有更多的教會願意改變,開始使用類似「祂降在死人之地」這樣的措辭(像很多教會的做法那樣),以消除一個不必要的絆腳石。但凡承認基督從死人中復活的,都應該能承認祂降在死人之地(參見42,58頁)。
其次,不能簡單地說耶穌在十字架上嘗過了地獄的痛苦。這是改教家約翰∙加爾文的觀點,儘管在他之前「並未得到證實」(99頁)。如果是被當作一個神學命題來看,愛默生會同意加爾文的觀點——誠然,耶穌在十字架上承受了上帝的忿怒,如地獄般的痛苦折磨,從而將我們從地獄之中拯救出來。但如果是對信條的解釋,就不能這樣說了。
因此,改革宗的讀者們需要清楚,愛默生的觀點與加爾文的觀點以及《海德堡要理問答》是衝突的。然而,卻和《威斯敏斯特大要理》第50問非常契合,愛默生觀點裡的細微差別則可以視爲對大要理的擴展(205-6)。他的觀點也與意大利改教家馬蒂爾(Peter Martyr Vermigli)的觀點相似。對於宣稱自己認信改革宗的讀者們,我強力推薦傑弗里∙漢姆(Jeffrey Hamm)寫的一篇題爲「降到陰間:棄之?揚之?」("Descendit: Delete or Declare?")的文章。
最後,這並不意味著一些死去的人在死後可以有第二次得救的機會,或者地獄會因著某種形式的普遍救贖而清空所有居民。在中世紀,諸如此類的觀點被外加在教義之上,至今一些羅馬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仍持有這種觀點。但愛默生提出,這些都不是古代傳承下來的教導,自然也不符合聖經(91-97,109)。
愛默生這樣總結道:
耶穌像所有人類一樣經歷了死亡——祂的屍體被埋葬,祂的靈魂下到了死人之地——如此一來,憑藉其神性,祂戰勝了死亡和墳墓的枷鎖(35-36)。
鑑於之前諸多的分歧,這個定義可能顯得非常沒有爭議。誰會否認耶穌的靈魂「降在死人之地」呢?當然,爭議在於你如何解釋「死人之地」。但即使在這裡,愛默生通過對文本的謹慎處理,措辭顯得緩和很多。
他綜合路加所寫的三段經文(路16:19-31,23:43;徒2:27,31)來解釋死人之地的問題。根據《路加福音》23:43,愛默生指出,當耶穌死後,祂與舊約的聖徒一起進入天堂。至於天堂的「位置」,他認爲,從《路加福音》16:19-31體現出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觀點,認爲天堂就是位於地心的陰間/冥府的快樂隔間(39-44,135)。這就是爲什麼總說人死後下到陰間,以及爲什麼《信經》中會使用動詞下降而不是上升。更重要的是,這就是爲什麼路加也說耶穌死後「(降)在陰間」(徒2:27,31)。然而,對耶穌來說並不是受苦的地方,就像對亞伯拉罕和拉撒路一樣。
也不需要把它看作是他們與神隔絕的地方(詩139:8;參考路23:46),好像舊約聖徒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完全得救。作爲一個改革宗基督徒,我一直對舊約聖徒經歷來世的方式與我們不同的想法感到糾結,因爲這似乎暗示了太多的不連續性。愛默生最有幫助的貢獻是幫助我看到,無論舊約聖徒的天堂在哪裡(無論是天堂還是陰間),都在這個關鍵之處有所不同:基督沒有以人的樣式出現在那裡。對於任何相信道成肉身的人來說,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卻忽略了它對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正如愛默生所寫的:
耶穌就在天堂......改變了它的整個結構。基督現在就在他們中間,而不是一個義人死後等候以色列那位應許的彌賽亞到來的地方。首先,祂降臨,在人類的靈魂中與他們同在,然後,在升天之後,祂以有形的身體與他們同在。天堂的這種在結構上變化......在新約中通過空間描述的變化反映出來。… 對天堂的空間描述從陰間轉移到第三重天(林後12:2-3),不是因爲它在物理上被移動了(它是一個靈界,而不是物理的世界),而是因爲它的靈性現實已經改變。(135頁)
對於愛默生提出的聖經理由,還可以說很多。在其中的大部分內容中,他有意識地借鑑了賈斯汀∙巴斯(Justin Bass)的《鑰匙之戰》(The Battle for the Keys)一書的前期工作。他從你可能想到的經文,如《以弗所書》4:9和《彼得前書》3:18-22,以及你可能想不到的其他經文,如《馬太福音》12:40和《羅馬書》10:6-7,進行論證。
即使你最終沒有被愛默生對聖經文本的解讀說服,你也可能會對這一教義所涉及的許多其他神學議題感到驚訝。第二部分的章節涉及到基督降在陰間與以下教義的關係:
本書的學術性在這些章節中顯現出來。但「祂降在陰間」的開頭和結尾都體現出牧者的心腸(6-9,208)。因爲基督降在陰間使我們意識到,祂不僅知道死的滋味,也了解死亡是什麼樣子,知道在那種快樂但不自然的赤裸狀態下生活是什麼樣子(林後5:4),知道在身體和靈魂分開的狀態中是什麼樣子。帶給人盼望的復活並不是瞬間發生的——「在地裡頭經過三天三夜」才發生(太12:40,這種說法讓人聯想到約拿下到「陰間的深處」;參看拿1:17,2:1、6;也可對比太12:40,16:31,27:63;斯4:16,5:1)。
我們的大祭司比想像中更能體會我們的軟弱。當我們或我們所愛的人瀕臨死亡時,知道我們的救主已經去過那裡,我們便得了安慰。祂已經進過陰間之門,並帶著鑰匙回來了(啓1:18)。這是個好消息。所以下次你的教會在背誦《使徒信經》時,請不要再沉默。昂首挺胸,帶著喜樂的心承認這個信仰。因爲那位爲你經歷死亡的人現在已經升到高處,甚至現在正準備最後的再來(帖前4:16)。
譯:SJH;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Is It OK to Confess That Jesus Descended into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