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福音聯盟 2024 年度圖書獎
2024-12-25
—— TGC

在《歐洲早期現代閱讀藝術:奇妙的孤獨》(A Marvelous Solitude: The Art of Reading in Early Modern Europe)一書中,作者莉娜·博爾佐尼(Lina Bolzoni)寫道:「對彼特拉克(Petrarch)而言,閱讀就像一場放不下的熱戀。」作爲 14 世紀的學者,彼特拉克對書籍有著難以抑制的渴望。他總是如飢似渴地閱讀,把讀書比作是與古代智者的一場場對話。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我一直在尋找各類書籍,正是因爲它們的作者和內容,這些書成了我愉快而忠實的伴侶。」在那個年代,雖然他博覽群書,但能接觸到的書籍數量與現在每年的出版量相比,可能連一個零頭都不到。

如今,出版社每月都會推出眾多好書,既能給人啓發,又富有思想性。但新書實在太多,要從中挑選出真正值得收藏的精品著實不易。那麼,我們該如何找到能成爲「知心伴侶」的好書呢?

福音聯盟年度圖書獎正是爲此而設。我們致力於從每年出版的福音派著作中評選出最優秀的作品。

這個獎項的評選過程凝聚了許多愛書人數月以來的心血。首先,我們會收到出版社在 11 個類別中遞交的提名作品,然後由編輯團隊共同推選出每個類別的入圍圖書,最後由評委會成員認真研讀每一本入圍作品並投票定案。

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評選:

  • 是否提供了以福音爲中心的論證和應用。
  • 是否忠心解釋和運用了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經文。
  • 是否培養讀者對當下試煉和文化趨勢的屬靈辨別力;
  • 以及是否鼓勵教會的合一與歸正。

因此,我們推薦了以下 22 本書籍,供教會和基督徒參考。希望你喜歡這些書,並從中獲益。

在此,讓我們祝賀福音聯盟 2024 年度圖書獎的各位獲獎者!

安德魯·斯賓塞(Andrew Spencer)

圖書編輯


文化護教類

獲獎書籍:莎拉·歐文-斯通布雷克(Sarah Irving-Stonebraker)著,《歷史守護者:在無歷史感時代守護過往》(Priests of History:Stewarding the Past in an Ahistoric Age ),由宗德萬反思出版社(Zondervan Reflective)出版

這部著作不僅極具說服力,也富有時代意義。它既爲基督教信仰提供有力論證,又能滿足當代人對尋根問源的渴望。作者以一位皈依者的熱忱和學者的洞見,深入闡明了歷史研究應當成爲靈修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提出「歷史守護者」的理念:正如基督徒在天地之間搭建橋樑——以禱告向上帝傳達世人訴求,又以佈道和傳福音向世人傳達上帝旨意,作者呼籲教會在時間維度上發揮橋樑作用,重新將當下與過往連接起來。

當今的世俗主義不僅讓人們陷入物質主義,更讓人們困於當下,喪失了神學與歷史所帶來的超越之美。作者認爲,這個無歷史感的時代已經剝奪了我們文化中的意義感和遠見。在當今學界常常將研究成果作爲批評教會的工具時,《歷史守護者》的出版無疑是一股清流。

優秀書籍:斯蒂芬·O.普雷斯利(Stephen O.Presley)著,《文化聖化:借鑑早期教會、與世界對話》(Cultural Sanctification: Engaging the World like the Early Church),由厄德曼斯出版社(Eerdmans)出版。

普雷斯利通過回望早期教會的豐富歷史,爲我們描繪了未來文化交流的願景。他引述了特土良(Tertullian)、俄利根(Origen)和坡旅甲(Polycarp)等教父的思想,生動展現了最初幾個世紀的信徒是如何在世俗生活中見證天國的到來。在基督徒日漸被邊緣化的今天,《文化聖化》爲基督徒的見證事工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典範。

當今教會可以借鑑早期「在邊緣處工作」的教會經驗,在這個後基督教時代繼續發揮深遠的影響力。對於那些不願在培養門徒與參與文化中顧此失彼的基督徒來說,這確實是一本必讀之作。正如傳道書所言:「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教會此前也曾經歷過類似的挑戰。

評審委員:克拉克·福布斯(Clark Fobes)、科林·漢森(Collin Hansen)、馬特·利岑(Matt Lietzen)、達斯汀·梅瑟(Dustin Messer)、漢娜·內申(Hannah Nation)。

基督徒生活

獲獎書籍:雷·奧特倫(Ray Ortlund)、賈尼·奧特倫(Jani Ortlund)著,《直到第十代:上帝對你家族未來的心意》(To the Tenth Generation: God’s Heart for Your Family, Far into the Future) ,由B&H出版社出版

在這個父母對養育子女充滿焦慮的時代,奧特倫夫婦的這本書猶如一縷清風。當今很多育兒網紅專注於特定的飲食方式、管教方法或完美的課外活動安排,一心想培養「成功的孩子」。而奧特倫夫婦卻站得更高,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榮耀上帝的美好家庭藍圖。他們將實用的智慧、子女的親身經歷,以及對父母和祖父母的鼓勵融爲一體,向讀者傳達一個重要信息:父母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只需在關鍵之處持之以恆。他們展示了忠貞的婚姻關係和以上帝話語爲首要的力量,教導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順服品格,營造充滿愛與仁慈的家庭氛圍。

讀完這本書,讀者不會因日常育兒的瑣碎而倍感壓力,反而會備受鼓舞,願意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參與上帝的工作。家族的終極希望不在於我們是否稱職,而在於那位應許世代祝福祂子民的上帝。

優秀書籍:周雨柔(Ruth Chou Simons) 著,《當下與未至:在等待、渴望、不安中堅持前行》(Now and Not Yet: Pressing in When You』re Waiting, Wanting, and Restless for More ),由托馬斯·納爾遜出版社(Thomas Nelson)出版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發現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差距。無論是面對困難、失去,還是失望,這些不安的時期都可能成爲信仰路上的絆腳石。當許多書籍試圖通過處理過去或展望未來來幫助信徒度過難關時,周雨柔的這本書卻引導讀者思考上帝在當下的作爲。她以真摯的筆觸,描繪出即使在我們最不願停留的處境中,上帝如何使用我們的「此時此刻」。

作者以自己爲人母親和服侍上帝的經歷爲基礎,立足於「已然未然」的神學思想,邀請讀者重新審視人生的艱難季節。周雨柔不僅優美地闡述聖經真理,更提供了許多實用方法,如每章末尾的禱文,以及幫助讀者在上帝話語的光照下重新詮釋不安與失望的練習。這本書幫助讀者明白,上帝的心意不是要我們逃離不安,而是要在不安中遇見祂。

評審委員:馬特·博加(Matt Boga) 溫弗里·布里斯利(Winfree Brisley) 凱蒂·法里斯(Katie Faris) 伊麗莎白·伍德森(Elizabeth Woodson)

教會事工

獲獎書籍:默里·卡皮爾(Murray Capill)著,《長老帶領的教會:長老團隊如何牧養健康的羊群》(The Elder-Led Church: How an Eldership Team Shepherds a Healthy Flock),由P&R出版社出版

要建立健康蓬勃的事工,教會首先需要健康蓬勃的領袖。因此,卡皮爾的《長老帶領的教會》不僅是獻給長老們的禮物,更是惠及所有能從強大、合乎聖經、富有成效的長老團隊中受益的教會事工。

作者擁有 50 年的領導經驗,曾任牧師和神學院管理者,如今是一名平信徒長老。他深知團隊領導的風險與挑戰。這本書是一本切實可行的指南,以聖經原則爲基礎,既能啓發又富有挑戰性。作者將扎實的教會論與經過時間檢驗的組織領導原則相結合,展示長老團隊如何在共同的神學異象基礎上,通過制定明確的使命宣言、價值觀、文化實踐和適合具體處境的策略來開展實際工作。

卡皮爾的核心主題是「清晰」:「教會的興旺在於清晰:清晰的聖經教導、清晰的神學信念、清晰的福音焦點、清晰的目標和使命感、清晰的溝通渠道、清晰的角色和責任定位,最重要的是,對耶穌基督和祂子民清晰的愛。」雖然已有許多優秀著作闡述長老的身份和職責,但這本書獨特之處在於強調這些方面的清晰性如何幫助長老們有效地開展團隊工作。

優秀書籍:約翰·柯裡(John Currie)著,《作爲領袖的牧師:連接講道與領導的原則與實踐》 (The Pastor as Lead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Connecting Preaching and Leadership),由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出版

牧師究竟是聖道的執事,還是羊群的牧者?聖經的答案是:兩者都是(徒 20:27-28)。但在牧會中很快就會發現,講道和帶領似乎都是全職工作。此時,牧師可能會傾向於重此輕彼。約翰·柯裡的《作爲領袖的牧師》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聖經提醒:上帝所配合的,牧師不可分開。

教會需要這樣的牧師:他們將講道和領導的呼召視爲一體——既委身於按照上帝話語的指引帶領上帝的子民,又在上帝面前保持謙卑。通過深入的解經和實際的例子,這本既重牧養又具神學深度的著作裝備牧師以力量和喜樂完成他們獨特的使命。

評審委員:賈里德·肯尼迪(Jared Kennedy) 比爾·凱恩斯(Bill Kynes) 約翰·默奇森(John Murchison) 布拉德·韋瑟雷爾(Brad Wetherell) 傑里米·賴特博爾(Jeremy Writebol)

歷史與傳記

獲獎書籍:科爾曼·福特(Coleman M.Ford)、肖恩·威爾海特(Shawn J. Wilhite)合著,《古代智慧與靈魂關顧:從教父學習牧養之道》 (Ancient Wisdom for the Care of Souls: Learning the Art of Pastoral Ministry from the Church Fathers),由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出版

本書探討了教父智慧的永恆價值。作者將早期教會領袖——該撒利亞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希波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和約翰·金口(John Chrysostom)等人的思想,與當今教會事工的需要進行對話。這些教父的事奉展現出深邃的屬靈智慧、扎實的神學根基和細膩的牧養關懷。兩位作者以堅定的福音派立場研究教父,他們既認識到教父時代與現今的差異,又指出這些早期基督徒曾與今天的牧者面對許多相似的挑戰。

作者沒有將教父與改教家或現代福音派對立,而是將他們視爲智慧的嚮導(儘管他們也會犯錯),幫助我們在當今時代更加忠心。雖然兩位作者都是教父研究領域的學者,但他們的寫作充滿牧者的關懷。他們生動展現了教父們的「古代智慧」如何能深思熟慮且切實可行地應用在牧者的屬靈生命和地方教會的牧養事工中。

優秀書籍:肖恩·麥吉弗(Sean McGever) 著,《所有權:愛德華茲、衛斯理和懷特菲爾德對奴隸制的福音派遺產》(Ownership: The Evangelical Legacy of Slavery in Edwards, Wesley, and Whitefield ),由美國校園團契出版社(IVP)出版

我們不僅能從英雄的成功和反派的失敗中學習,有時從英雄的失敗中學到的教訓更加深刻。在《所有權》一書中,麥吉弗細緻考察了福音派三位知名人物——約拿單·愛德華茲、喬治·懷特菲爾德和約翰·衛斯理對待奴隸制的複雜態度。作者既沒有爲他們開脫(「他們只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沒有全盤否定(「他們應該被徹底否定!」),而是向我們展示他們爲何做出這些決定,他們的觀念和做法如何演變,以及我們今天能從中獲得什麼啓示。

通過探討這些屬靈前輩面臨的道德困境,麥吉弗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激勵我們正視歷史罪惡在現今生活和群體中的遺留影響。這部著作不只是一堂歷史課,更是一次發自內心的呼籲,召喚我們保持謙卑、勇於擔當,並有勇氣在基督的光照下前行,即使這光照出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

評審委員:西蒙內塔·卡爾(Simonetta Carr) 內森·芬恩(Nathan Finn) 伊萬·梅薩(Ivan Mesa) 安德魯·威爾遜(Andrew Wilson)

大眾神學

獲獎書籍:凱文·德揚(Kevin DeYoung)著,《每日教義:系統神學一年指南》(Daily Doctrine: A One-Year Guide to Systematic Theology),由十架路出版社出版

根據各項調查顯示,無論是林格尼爾(Ligonier)的神學現狀報告、生命之道(LifeWay)的問卷調查,還是其他渠道的數據,福音派信徒普遍缺乏系統的聖經和神學知識。正因如此,凱文·德揚的這本《每日教義》恰逢其時。全書共有 260 篇內容,按照每週 5 天、全年 52 周的進度安排,以靈修的形式呈現深入淺出的神學內容。

雖然德揚著作等身,但《每日教義》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結晶。這本書對於門訓和敬拜讚美來說都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正如作者所言:「我們深入研究教義的目的,是爲了在敬拜中達到更高的境界。在如此偉大的神面前,我們怎能不謙卑低頭?」阿們。願這本書能激發人們對神的敬畏和驚歎,造就教會。

優秀書籍:山姆·奧伯利(Sam Allberry)著,《與主聯合:在基督裡改變生命的真理》(One with My Lord: The Life-Changing Reality of Being in Christ) ,由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出版

想一想——在當今基督徒中最被低估的教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但山姆·奧伯利認爲是「與基督聯合」。這不僅僅是一個教義,更是一個讓我們能夠「最清晰、最優美地認識」基督徒生命的視角。它涉及我們的身份地位、被收納、永恆歸宿等諸多層面。事實上,這也是新約聖經描述基督徒最基本的方式:稱他們爲「在基督裡」的人。奧伯利的這本書從頭到尾飽含生動的比喻和實用的亮光。基督徒,耶穌不僅是你的救主和主,從某種意義上說,祂還是你的居所和歸宿——一切屬靈的福分都在祂裡面。

評審團:約書亞·查特曼(Joshua Chatman) 胡安·桑切斯(Juan Sánchez) 馬特·斯梅瑟斯特(Matt Smethurst) 勞拉·斯波爾丁(Laura Spaulding)

神學研究

獲獎書籍:馬修·巴雷特(Matthew Barrett) 著,《論經典三位一體:重拾尼西亞信條中的三一神教義》(On Classical Trinitarianism: Retrieving the Nicene Doctrine of the Triune God) ,由美國校園團契出版社(IVP)出版

這是一部彙集全球學者智慧的著作,他們在當今神學思想混雜的時代,共同闡述、維護併發展尼西亞正統信仰。本書不僅回應了當代對三位一體經典教義的各種挑戰,更深入闡釋了爲何準確理解這一核心信仰奧祕對教會的敬拜、見證、門訓都有著重要意義。書中展現了尼西亞正統信仰如何能讓不同宗派的信徒團結在一起,「爲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猶 3 節)。

雖然各章節的論述常帶有與主題深度相稱的思辨銳氣,但全書始終保持著充滿愛心的神學對話氛圍。《論經典三位一體》有望成爲解答三位一體相關問題的一站式參考書,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都將是神學工作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優秀書籍:大衛·吉布森、喬納森·吉布森(David and Jonathan Gibson) 編寫,《挽回敗壞的罪人:從歷史、聖經、神學與牧養視角看罪與敗壞》(Ruined Sinners to Reclaim: Sin and Depravity in Historical, Biblical, Theological, and Pastoral Perspective),由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出版

這本《挽回敗壞的罪人》恰逢其時地探討了一個常被誤解的教義——全然敗壞。聖經用豐富的詞彙和多維度的框架來闡述罪對創造界的影響。縱觀教會歷史,不同時期的基督徒對這一教義的理解也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有時甚至令人困惑。

爲回應這些挑戰,本書細緻梳理了這一教義在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前後的發展脈絡,從整本聖經的視角提供了支持該教義的證據,並深入思考其在講道、輔導和傳福音等實際牧養工作中的應用。與該系列的前作《祂從天降臨尋找她》(From Heaven He Came and Sought Her)一樣,這部由改革宗傳統一流學者共同撰寫的文集必將成爲未來數十年的權威參考。《挽回敗壞的罪人》是聖經學者、神學院學生和教會領袖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

評審團:拉斐爾·貝洛(Rafael Bello) 羅比·格里格斯(Robbie Griggs) 邁克爾·尼鮑爾(Michael Niebauer) 安德魯·斯潘塞(Andrew Spencer) 克里斯蒂·桑頓(Christy Thornton)

研經資料

獲獎書籍:凱文·範胡澤(Kevin J.Vanhoozer)著,《基督教解經基礎:重思神學性讀經的意義》(Mere Christian Hermeneutics: Transfiguring What It Means to Read the Bible Theologically),由宗德萬學術出版社(Zondervan Academic)出版

凱文·範胡澤的這部新作《基督教解經基礎》堪稱其最佳著作之一,凝聚了這位福音派頂尖思想家多年的研究精華。本書以C.S.路易斯(C.S.Lewis)的《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爲藍本,闡述了每位基督徒都應當珍視的基本解經原則。

在過去,人們常把經文釋義和神學對立起來,這種刻板而虛假的二分法如今正在褪色。學生們往往要在「文法歷史」解經法和「基督論」解經法之間二選其一,彷彿站在解經道路的十字路口。範胡澤卻有力地證明,這兩種方法並非對手,而是天造地設的搭檔。全書通過與不同解經模式的深入探討,巧妙地將釋經與神學融爲一體。《基督教解經基礎》鼓勵基督徒以聖經神學的眼光讀經,爲要彰顯上帝的榮耀。

優秀作品:巴里·貝澤爾(Barry J.Beitzel)主編,《萊克姆摩西五經地理註釋》(Lexham Geographic Commentary on the Pentateuch),由萊克姆出版社(Lexham)出版

萊克姆地理註釋系列堪稱近十年來最具特色、最有見地的出版項目之一。該系列成功地架起了聖經經文與地理知識之間的橋樑,填補了這一領域的重大空白。最新推出的《萊克姆摩西五經地理註釋》可謂一座寶藏。凡是研究或講道涉及摩西五經的人,都應該把這本書放在手邊隨時參考。

該書網羅了考古學、古近東歷史、埃及學和語言學等領域的一流專家,陣容相當強大。書中每篇文章都專注探討摩西五經中的具體地點、事件、故事、文化遺物或神學主題,並配有精美的地圖、圖表、實物照片和示意圖解。文章涵蓋的主題包括:伊甸園的四條河流、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地理位置、非利士和非利士人的考證、「紅海」(希伯來文:yam suf)的考據、嗎哪、鵪鶉、十災,以及以色列曆法等內容。

這部著作巧妙地將地理、歷史、考古和神學等多個維度融會貫通,爲我們認識古代以色列的歷史及其真實性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它理應成爲每位牧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審團:薛吉·邊(Seulgi Byun) 本傑明·格拉德(Benjamin Gladd) 奧倫·馬丁(Oren Martin) 泰勒·米利肯(Tyler Milliken)

兒童讀物

獲獎書籍:喬丹·雷諾(Jordan Raynor)著,繪者:喬納森·沃斯(Jonathan D. Voss),《你心中的王者》(The Royal in You),由水溪出版社(WaterBrook)出版

這是一本讓天堂的盼望變得生動有趣的繪本。在給家長的附註中,喬丹·雷諾分享了自己童年時的經歷——那時的他把天堂想像成:一個在雲端、沒有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的地方。而這本書卻用明亮溫暖的水彩畫,巧妙而生動地詮釋了聖經中關於未來生命的經文。

按照《啓示錄》21 章的描述,天堂將降臨在地上。書中把天堂描繪成一個充滿奇妙景象的地方:那裡有繁華的城市、揚帆遠航的船隻、茂密的森林、氣勢磅礴的瀑布,還有麵包店、恐龍,甚至還有直通雲霄的圖書館。孩子們在這裡可以騎著獅子,乘坐宇宙飛船,盡情運動、演奏樂器,與野生動物一同歡宴。書中有一幅特別感人的畫面:一個小女孩擁抱著祖母,幾代人欣慰地注視著這溫馨的重逢場景。《你心中的王者》展現了許多令人驚喜和嚮往的天堂景象,「但最美好的」,正如作者所說,「是主耶穌將在那裡作王,使萬物更新。」

優秀作品:克里斯蒂娜·福克斯(Christina Fox)著, 繪者:達倫·帕頓(Daron Parton),《你是誰?——探索你寶貴身份的小繪本》(Who Are You? A Little Book About Your Big Identity), 由十架路出版社出版

《你是誰?》是一本充滿童趣的韻文繪本,探討了「我是誰」這個重要話題——既說明我們的身份是什麼,也指出我們的身份不是什麼。我們常常以爲自己的身份是由能力、興趣、他人評價、個人感受或外表決定的。雖然這些方面都很重要、也很有意思,但真正定義我們的,是一個更深層的事實: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的,目的是要向世界彰顯祂的愛和救贖恩典,這個真理「時時刻刻都在塑造著我們的生命」。

在當今這個人們普遍認爲身份既可隨意改變又極具決定性的時代,《你是誰?》及時而清晰地提醒我們:說到底,我們的身份是建立在與造物主和救主的關係之上。

評審團:金傑·布隆伯格(Ginger Blomberg) 卡梅倫·科爾(Cameron Cole) 貝琪·柴爾茲·霍華德(Betsy Childs Howard) 莎爾·沃克(Shar Walker)

處女作

獲獎書籍:惠特尼·皮普金(Whitney K. Pipkin) 著,《我們都將改變:與親人面對死亡如何塑造生命》(We Shall All Be Changed: How Facing Death with Loved Ones Changes Us),由慕迪出版社(Moody)出版

這不僅是一本寫給正在陪伴臨終親人的人看的書,更是寫給所有人的——因爲每個人終將面對這樣的時刻。《我們都將改變》雖然源於作者的個人經歷,卻能給所有讀者帶來啓發和幫助。它既爲讀者將來可能面臨的失去做好心理準備,也教導我們如何陪伴那些正在經歷疾病和哀傷的人,更讓我們深思今生短暫與永恆榮耀的關係。

惠特尼·皮普金以動人的筆觸和深邃的神學洞見,記述了母親的病痛歷程及自己的心路變化。她提醒我們,在基督裡——我們那位親身經歷死亡、擔當我們一切憂患的救主裡面——痛苦蘊含著榮耀,悲傷孕育著安慰,心碎閃耀著盼望。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如果我們願意的話,認真思考死亡能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而基督徒在失去摯愛時的態度,應當在哀傷與喜樂的交織中彰顯出信仰的獨特之處。

優秀作品:艾希莉·蘭德(Ashley Lande)著,《尋找永恆的美好:從超越體驗、迷幻藥到耶穌基督》(The Thing That Would Make Everything Okay Forever: Transcendence, Psychedelics, and Jesus Christ), 由萊克姆出版社(Lexham)出版

這是一部真實的回憶錄,講述了作者如何從「迷幻藥愛好者」淪爲「心力交瘁的癮君子」,之後逃離迷幻世界,最終找到福音的歷程。這不僅是一個筆觸細膩、感人至深的信主見證,更預示了後基督教時代西方世界中可能會湧現的新型見證。與此同時,這本書也深刻剖析了「古柏式」(Goop-style)養生潮流和神祕僞靈修的產業化現象。蘭德不僅將泛神論與基督教的神性觀念進行了對比,還尖銳指出當今神祕主義者的教條主義傾向、商業化本質和中產階級特徵。

在當今世界,許多人都在渴求靈性和超自然體驗,希望藉此改善生活,卻始終找不到真正令心靈滿足的答案。《尋找永恆的美好》正是一本有力的著作,能幫助這些探索者遇見那位真正能改變生命的主。

評審團:克里斯蒂·安德森(Kristie Anderson) 凱特琳·米勒·費布爾斯(Kaitlin Miller Febles) 布雷特·麥克拉肯(Brett McCracken) 迦勒·韋特(Caleb Wait)

靈修文學

獲獎書籍:愛德華·韋爾奇(Edward T.Welch)著,《抑鬱:在黑暗中尋見基督》(Depression: Finding Christ in the Darkness),由P&R出版社出版

經歷過抑鬱的人都深知,當人深陷抑鬱時,既沒有精力去聽華麗的言辭,也無力去思考抽象的盼望。韋爾奇在書中一次次描繪抑鬱時的絕望與沉重,讓讀者感到被理解、被看見,彷彿有人走進了他們孤獨的房間,毫不畏懼那吞噬一切的黑暗。在這樣的幽暗處境中,韋爾奇深知既沒有什麼靈丹妙藥能立刻驅散黑暗,也不該用空洞的套話來安慰。相反,他用堅定而有力的話語帶來盼望,向受苦的人傳遞真誠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

這本靈修指引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讀者走向康復,指向耶穌的位格、作爲、慈愛、關懷與同在。它帶著福音的盼望,溫柔地陪伴受苦的人在深淵中前行,並爲他們指明出路。

優秀作品:梅根·希爾(Megan Hill)著,《主日嘆息:當教會帶來傷痛時的四十篇默想》(Sighing on Sunday: 40 Meditations for When Church Hurts),由P&R出版社出版

梅根·希爾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她多年來一直在陪伴那些被教會傷害而感到憤怒和失望的人。在坦誠面對教會生活諸多難處的同時,她也巧妙地避開了兩個極端:既不輕視或貶低教會,也不粉飾教會的軟弱和過失。

希爾通過聖經中的例證,鼓勵我們要認真對待教會中那些受傷、恐懼、痛苦和失望的人,同時也要忠實地參與聖道、聖禮、敬拜和服事。她所提供的建議並非建立在教會本身的美善之上,而是源於基督對祂的教會和其中受傷之人的愛。這是一本極具價值的著作,它既能與人們內心的痛苦產生共鳴,又鼓勵他們不要放棄基督的新婦——教會。

評審團:米西·布蘭奇(Missie Branch) 肯德拉·達爾(Kendra Dahl) 克里斯汀·戈登(Christine Gordon) 查克·泰德里克(Chuck Tedrick)

宣教與全球教會

獲獎書籍:布賴恩·德弗里斯 Brian A. DeVries著,《你們要作我的見證人》(You Will Be My Witnesses: Theology for God’s Church Serving in God’s Mission),十架路出版社出版

教會的使命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使命與上帝在世間的計劃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福音派信徒數代以來持續探討的核心問題。在這本著作中,德弗里斯給出了一個既全面又恰到好處的答案。

作者在南非的牧會經歷,讓他對全球教會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他的神學思想扎根於聖經,汲取歷史智慧,同時也明顯受到發展中國家基督徒的深刻影響。作者對當代宣教學界的實踐動態和學術趨勢都了如指掌,並在必要時提出中肯的修正建議。本書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其平和且富有激勵性的語調。在探討當今一些敏感的宣教議題時,作者始終保持著開放包容的態度。

無論是教會牧師、神學教授、教會領袖,還是身處一線的宣教工作者,都能從這本深入探討宣教神學、歷史與實踐的著作中獲得寶貴啓發。

優秀作品:賈斯汀·謝爾(Justin A.Schell)著,《上帝的使命與教會的見證》(The Mission of God and the Witness of the Church),十架路出版社出版

基督教的宣教本質上是面向全球的。上帝的使命(missio Dei)不僅跨越地域界限,更是貫穿整個人類歷史。因此,探討上帝使命的著作往往篇幅浩繁。然而在這本書中,謝爾以簡明扼要的筆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上帝的使命(以及我們的使命),字字珠璣,見解獨到。

作者循著聖經神學的脈絡,將上帝的使命定義爲「上帝爲在創造界中建立神人相交而進行的啓示性工作」。基於這一理解,教會見證的目的就清晰明了了:我們蒙召就是要讓世人認識上帝,從而與祂重建關係。這是爲了實現相交而作的啓示。這樣的願景既崇高又簡單明了,更重要的是完全符合聖經教導。這本書雖然只需幾個小時就能讀完,但它會讓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斷思考上帝的使命,激勵你勇敢地向萬民傳揚祂的福音。

評審:埃利奧特·克拉克(Elliot Clark)、珍妮·曼利(Jenny Manley)、康拉德·姆貝韋(Conrad Mbewe)、J.D.佩恩(J.D.Payne)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Gospel Coalition 2024 Book Awards.

TGC(福音聯盟)透過多媒體資源、文字內容、活動、書籍出版和國際化的拓展,希望把耶穌所發出的付代價的呼召(太16:24)和基督所賜下的安慰分享給這時代的基督徒。耶穌基督的福音既給我們反文化的挑戰,又是一個對所有聽到的人所發出的邀請。
標籤
書評
福音聯盟
獎項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