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森自1978 年起在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任教。2005 年,他與提摩太·凱勒共同創立了福音聯盟,並擔任主席至 2020 年。可以說,他是約翰·斯托得的接班人,這兩位屬靈前輩有諸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在理論和實踐領域著作等身,都致力於推動全球基督教事業,在講道、培訓和傳福音等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也都建立並壯大了重要的福音機構。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和思想,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近代福音派的發展歷程,更能在生命塑造、思維培養和事工服侍等方面給我們極大的幫助。
《福音與現代世界》(The Gospel and the Modern World)一書彙集了卡森在擔任福音聯盟神學期刊(Themelios)期刊總編輯期間(2008-2018 年)撰寫的 34 篇評論和其他文章。[1] 全書除引言外,分爲五大主題:福音、聖經與聖經神學、[2]基督與文化、教會領導力,以及門訓。
全書第一部分「教會的神學願景」收錄了兩位作者的文章:一位是納塞利(Andy Naselli),他曾在 2006 至 2010 年期間師從卡森攻讀博士學位,並在 2006 至 2014 年間擔任其研究主管;另一位是柯林·漢森(Collin Hansen),現任福音聯盟內容副總裁兼總編輯[3] 。這兩篇文章之後,是卡森本人撰寫的兩篇專文。
《福音與現代世界:教會的神學願景》(Gospel and the Modern World, The: A Theological Vision for the Church)
卡森(D. A. Carson)著,塔布(Brian J. Tabb)編輯
卡森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聖經學者,在福音派思想界貢獻卓著。他不僅是福音聯盟的聯合創始人、《神學基礎》期刊的編輯,更在 2022 年當選爲福音派神學協會(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主席。
爲紀念他傑出的學術生涯,同事們精心挑選了他的經典著作,編撰成這部內容豐富的文集,希望能將他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學術研究心得傳遞給新一代讀者。
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出版,352 頁。
納塞利在這一章的開篇用了幾頁篇幅(11-17 頁)簡述了卡森的生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卡森驚人的工作量:他每年要閱讀 500 本書;寫作更是高產,按照賈斯汀·泰勒(Justin Taylor)的統計,「三十年來,他平均每四個月就要寫作或編輯一本書,每六週完成一篇文章和兩篇書評」。此外,他還頻繁出差,「僅 1985 年到 2010 年期間,就曾 65 次前往澳大利亞講道和教學」。這些數字令人歎爲觀止,如此非凡的工作效率,就如同鮑比·菲捨爾(Bobby Fischer)能蒙著眼睛同時下好幾盤棋一樣,實在難以效仿。我們只能爲上帝賜給教會如此卓越的僕人獻上感恩!
這一章的重點是闡述「卡森的神學方法論」。由於卡森本人在這個領域已有大量著述和教導,因此作者主要工作是對這些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和提煉,而不是通過觀察研究得出新的見解。納塞利在文中表明,他的目的是描述而非評價卡森的方法,但在結論部分,他還是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卡森的神學方法論堪稱典範,他一流的著作就是最好的明證。無論是他的研究方法還是研究成果,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48 頁)
漢森在這一章中主要採用描述性的寫作手法,以讚許的口吻敘述了福音聯盟的發展歷程以及「卡森對福音聯盟的願景」。這篇文章不僅參考了大量書籍和公開文獻,還融入了漢森與卡森的私人通信內容和親身經歷,因此頗具史料價值。文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福音聯盟的發展速度和其網站的影響力都大大超出了創立之初的預期(59-60 頁)。正如漢森所說:「如今福音聯盟的網站已躋身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基督教網站之列」(60 頁)。這一章雖然完成了預期目標,但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加強,這也表明我們未來還需要對福音聯盟進行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研究。
在這一章中,有一段話特別引人深思,它揭示了貫穿全書的一個重要主題:
卡森曾預見到,同性戀問題很可能會成爲二十一世紀的分水嶺,就像當年贖罪券引發了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一樣。這一議題可能會成爲「導火索」,在西方教會中引發關於聖經權威的深層爭議,最終導致教會分裂。(54 頁)
通讀全書,我們可以發現幾個貫穿始終的核心議題。這些議題的選擇既體現了編者塔布的獨特視角,也反映出卡森長期以來的關注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文集爲我們勾勒出了二十一世紀初北美福音派所面臨的幾大緊迫挑戰。
具體來說,這些核心議題包括:
第一是關於福音本質的界定。文集特別強調要仔細區分福音本身與福音所帶來的影響和衍生含義;第二是探討「寬容」一詞含義的演變。這個詞的含義已經從「維護信仰自由、尊重不同意見」(即使存在重大分歧),逐漸轉變爲「要求接納甚至稱讚與自己信仰和行爲方式不同的人」;第三是重申並捍衛聖經作爲上帝話語的權威地位;第四是圍繞同性性行爲的神學討論,包括支持的觀點,以及試圖淡化這一道德問題嚴重性的各種論調。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二十一世紀中期最受關注的議題很可能會與現在有所不同。因此,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新時代帶來的挑戰究竟是什麼,並做好相應的準備。
這部文集最爲引人注目的是以下兩個特點:
首先是卡森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善於深入挖掘問題的複雜性,擅長剖析那些看似相關但實際各異的議題,能敏銳地識破邏輯漏洞,也不會爲了整齊劃一而作出牽強的歸納。他很少給出過於簡單化的答案,而是習慣提供一系列深入的「思考」,往往以「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不分先後」(262 頁)這樣的方式展開論述。這種特點也反映在全書各章節的標題中,如「對福音的思考」「對聖經和聖經神學的思考」等。這種獨特的方法如此典型地體現了卡森的研究特色,本應在納塞利論述卡森神學方法的那一章中得到更多筆墨。
第二個特點是全書最後三個部分的實踐性文章尤爲精彩。科斯滕伯格(Andreas Köstenberger)稱卡森是「福音派聖經研究界最後一位真正的通才」(第 1 頁),這個評價非常中肯。卡森不僅是位傑出的解經家和神學家,在歷史研究、文化評論、講道、傳福音和教牧神學等領域也都頗有建樹。經常聆聽卡森講道和授課的人,對文集後半部分的許多個人故事和實踐心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但這些內容在他的著作中卻比較少見。《福音與現代世界》讓這些寶貴的資料能夠惠及更多讀者。
考慮到《神學基礎》期刊本身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如果僅爲了閱讀新內容,除了引言部分的文章,這本書並無太大必要購買。本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用心的編排上,讓人讀起來很方便。它很好地展現了卡森思想的廣度。但願它能激勵更多人去研讀卡森的著作,聆聽他的講道和教導。同時,這也是一本很好的培訓教材——大多數文章都不到十頁,卡森也盡量避免使用晦澀的詞彙,因此這些文章非常適合在各種場合用於閱讀、思考和討論。
* * * * *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英文網站:D.A. Carson: Shaping Evangelical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