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重溫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2023-10-05
—— Chad Ashby

事先聲明

「試圖在這篇故事中尋找動機者將被起訴;試圖從中尋找寓意者將被放逐;試圖從中尋找陰謀者將被槍斃。」

根據作者的命令
G. G. 上將,軍械局長

在這個單方面的禁令中,馬克·吐溫(Mark Twain)警告有良知的讀者不要涉足他最偉大的小說。而我們就像擅自闖入私宅的破壞者,對他粗暴的禁令不屑一顧,冒險進入了《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手持鐵鍬,渴望挖出動機、寓意和陰謀,掘地三尺也在所不惜。

美國亞馬遜網站對本書的介紹如下: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馬克·吐溫 著

小說的情節在天意的指引下徐徐展開。離開馬克·吐溫的虛構世界之後,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也會有所不同。書中提出的問題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這會讓我們如坐鍼氈。我們將面對道德觀念中的矛盾之處。我們會質疑無神論的社會規範如何塑造了我們。

紐約查爾斯·L. 韋伯斯特公司(CHARLES L. WEBSTER AND COMPANY),366頁。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一個寶庫,錯綜複雜的道德觀和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人大開眼界。然而,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代價慘重的勝利,許多讀者讀完之後感覺沮喪不已。馬克·吐溫丟給他們一個眼色:「我可是警告過你們的」。

但是,對於基督徒讀者來說,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告訴我們,讀一本好小說,絕對不是浪費時間。

暴雨洪水的天意

本書記錄了一個小鎮賤民和一個逃亡奴隸的冒險經歷。哈克(Huck)和吉姆(Jim)都逃離了囚禁——哈克被父親虐待,鎖在小屋裡,而吉姆則是逃離沃森小姐(Miss Watson),因爲他可能會被賣給奴隸販子,二人遇上後被迫到密西西比河上去碰碰運氣。

強大的密西西比河就像一條變幻莫測、蜿蜒起伏的巨蛇,在小說中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導著事件一章一章地發展。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天意」(providence,基督徒通常稱之爲「上帝的護理」)是一條毫無感情的河流,它常常懲罰好人,獎勵惡棍。吐溫用了小寫的「天意」,隱隱地表達出這「天意」不值得信靠,人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

每經過一個河邊小鎮,哈克總是不得不參與一些不法勾當。他心裡飽受負罪感的煎熬,無論正確與否——他覺得自己是殺人犯、騙子、懦夫、小偷。當他最終試圖做正確的事時,所有事都變得一團糟。在吐溫看來,我們都是漂泊者,無法改變周遭的事,想做好事也屢屢失敗。

大騙子

馬克·吐溫的故事不斷被半路出來的騙子打斷,但事實證明他才是最偉大的騙子。他讓哈克的老朋友湯姆·索亞(Tom Sawyer)出場,製造虛假的希望,然後讓湯姆拉拉扯扯地繞了好大一個圈子才帶出小說的結尾,拖泥帶水的讓讀者幾乎生厭。最後,他讓湯姆揭開了荒唐的真相:吉姆的主人死了,他一直都是自由的!吉姆隨後揭露了他在整個旅途中一直保守的祕密,諷刺的利刃刀鋒一轉:哈克那心懷殺機的父親也死了!

故事一開始,哈克和吉姆改變命運的決定原來是建立在不實消息之上的。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死掙扎,到頭來卻是毫無必要。

馬克·吐溫是湯姆·索亞的終極代表。他虛構出來的探險,顛覆了人類在宇宙中尋找意義的本能:如果你相信這個故事有任何意義,相信它有任何合理的結尾、圓滿的結局,那你就太愚蠢了!所有人的結局都是如此不堪。你要是不這麼想,那就是在裝模作樣。

虛構小說的真實人格

然而,馬克·吐溫的憤世嫉俗並沒有使《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失去意義,尤其是對基督徒而言。不可否認,他筆下的一些人物因爲參與事件的發展而永遠地改變了自己。一部好小說的價值就在於此:儘管影響哈克旅程的情況是虛構的,但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塑造的品格卻是真實的。

小說寫到一半,哈克遇到了危機時刻。他十分糾結,因爲他必須選擇是否要犯下不可饒恕之罪:幫助逃奴獲得自由。出於對吉姆的愛,哈克做出了他認爲是要讓他下地獄的決定。他先給沃森小姐寫信,然後他改變了想法:「我考慮了一分鐘,屏住呼吸,然後對自己說:『好吧,那我就下地獄吧』——然後把信撕了」。

對基督徒來說,這樣的危機時刻正是虛構小說之所以寶貴的原因。如果我們願意把自己的質疑放在一邊,讀上個幾百頁,我們就會爲好小說所改變。凱倫·普萊奧(Karen Swallow Prior)在她的《好好閱讀》(On Reading Well)一書中解釋了,小說如何幫助我們養成品德:「通過想像,讀者認同書中人物,這些人物代替他們經歷了各種遭遇,讀者藉此方法了解人性,也了解他們自己」。

基督徒不用接受馬克·吐溫宿命論的世界觀,也能從哈克和吉姆的密西西比河之旅獲益。我們知道,這個充滿了強盜、沉船、飢餓、家族爭鬥和追捕的危險跋涉從一開始就是虛構的。然而,哈克的道德困境卻能解構我們錯誤的觀念,讓真正的美德取而代之。

閱讀有好壞之分

如果讀小說只是爲了消遣,那我們就會像湯姆·索亞一樣。與哈克不同的是,湯姆讀過經典,卻忽略了重點。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幻想中。我們可以通過小說來逃避現實,也可以通過小說來培養真正的品格。優秀的小說會讓基督徒讀者在現實世界中結出美好的果實。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開頭的告示給了我們足夠的預警。天意之手帶引著我們的思想在吐溫虛構的世界裡暢遊。掩卷之際,我們的內心也改變了。書中提出的問題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這讓我們如坐鍼氈。我們將面對道德觀念中的矛盾之處。我們會質疑無神論的社會規範是如何塑造我們的。即使像馬克·吐溫這樣憤世嫉俗的無神論者,也一樣能激發基督徒的成長。

一本旨在諷刺天意的小說,卻被神用來改造像你我這樣的哈克貝利,這的確是一個負負得正的轉折。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uck Finn and the Providential Benefit of Good Novels.

Chad Ashby(查德·阿什比)是南卡羅來納州紐伯利市(Newberry, South Carolina)大學街浸信會(College Street Baptist Church)的牧師,他畢業於肯塔基州路易維爾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在那裡他完成了聖經和神學研究的道學碩士學位。
標籤
書評
馬克·吐溫
哈克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