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三個原因值得讀一讀這本關於如何幫助那些有心理健康問題之人的新書。
第一:《精神健康與你的教會》是爲「普通教會成員」而寫。它將「信徒皆祭司」 這一非常實用的教義與實際背景相結合。它認真對待聖經關於在困難的環境中相互關懷的教導,並將其很好地應用於 21 世紀教會面臨的各種複雜問題上。當今社會,心理健康疾病明顯增加,日益興起的以世俗爲主的心理健康系統,其運作領域與基督徒成長和事工的傳統關注點重疊。在培訓牧者裝備自己和神的子民,進行符合聖經的教牧關懷方面,也存在著歷史性的缺陷。傾聽、禱告和推薦就醫,這些都很重要。 然而,除了這些之外,我們還需要知道如何做更多的事情。[1]
第二:作者海倫·索恩(Helen Thorne)和史蒂夫·米德利(Steve Midgley)從英國的背景出發,寫下了這本書。英國人和澳洲人有一些共同點,我們教牧關懷所處的文化背景與美國的各種亞文化背景不一樣。因此,抱著我對澳洲現有的教會生活的感受——或者說,澳洲該有的教會生活的感受,我很高興看到一些不同的讓我產生共鳴的實踐方法。
第三:在開始牧會前,米德利是一名劍橋大學畢業的醫學博士,曾接受過精神病學培訓。顯然,他很清楚自己曾經從事的職業的價值及其侷限性。這種「圈內人」的觀點非常重要。因此,本書並不是旨在接管或取代精神病學。作者的目的是積極地幫助教會裝備自己,在專業心理健康服務能提供的幫助之外,盡其所能地提供幫助。
美國亞馬遜網站對本書介紹如下:
《精神健康與你的教會:聖經輔導關懷手冊》(Mental Health and Your Church: A Handbook for Biblical Care)
在我們的教會大家庭中,有一些弟兄姐妹正在與各種念頭、情感、衝動甚至是聲音作鬥爭,這些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拖累他們,使他們走向絕望。但當我們要幫助他們時,卻不知從何下手,特別是如果我們對精神疾病知之甚少的話,我們害怕說錯話、做錯事,把事情弄的更糟。
這本睿智、富有同情心和實用性的書由英國聖經輔導組織執行主任、精神病學家史蒂夫·米德利(Steve Midgley)和英國聖經輔導組織培訓與資源部主任海倫·索恩(Helen Thorne)共同撰寫的。它幫助讀者理解那些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並用聖經智慧地回應他們。
好書公司(The Good Book Company)出版,192 頁。
這本 180 頁的小書,大致分爲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了解精神疾病」,仔細解釋了什麼是精神疾病。它從基督教世界觀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健康問題、談話療法和藥物治療。作爲一名基督徒輔導員和醫務工作者,我認爲作者對這三者的討論很平衡。當人們把心理健康問題劃分爲要麼是醫學/精神病學問題,要麼是牧養/靈性問題時,這種分類於事無補。通常患者這兩種因素都有,比例不同罷了。本書就探討了這方面的問題。
第二部分:我們如何提供幫助。這部分首先指出,教會不能什麼都不做。但教會也不能什麼都做——舉個明顯的例子,教會沒有自己的醫療系統。這兩者之間就給我們留出了一個很大的工作空間,書中給出了五個類別的幫助,並提供了許多實際例子。這五大類分辨是:提高對心理疾病的認識;體會;記住;完善;實際資源。第二部分以「常見問題」一章結束。書裡列舉了許多精彩的討論,我最欣賞的是對保密問題的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在教會彼此關懷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
第三部分:「實踐中的關愛」更全面地介紹了第一章中介紹的四位患者的故事。馳(Chi)患有焦慮症和恐慌症。安迪(Andy)患有重度抑鬱症。西沃恩(Siobhan)受過虐待、有酗酒和吸毒史。本(Ben)患有精神分裂症,有時還會精神錯亂。其中有一章是關於「照顧那些看護心理病人的人」非常重要,它介紹了如何幫助凱莉照顧她那有自殘傾向和飲食障礙的十幾歲女兒。[2]
在這些案例中,教會關心照顧馳、安迪、西沃恩和本的方式非常吸引人,對我來說也很真實。他們所遭受的痛苦是真實的,而他們的教會所提供的幫助十分重要,這些幫助來自多個層面、真實可信。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案例研究中學到點東西。
本書幫助我們作爲基督在當地教會中的肢體來看待問題。這不是關於我作爲一個人如何單打獨鬥來開展自己的教牧關懷事工,幫助那些最困難的人,而是關於整個教會團契如何能一起通力協作。這是真正的愛在真正的社區中行動,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比擬。其他任何地方也沒有這樣的合作。
雖然這本書篇幅不長,卻涵蓋了許多內容,它深具洞察力,也很實用,但對於如此重大的主題來說,這本書實在是太薄了些。這本書力求平衡,令人欽佩,但無法提供有些人想要的細緻解釋——無論是屬靈因素還是基於大腦的身體因素,這些因素在某些心理健康鬥爭中可能占主導地位。作者承認這本書不會讓讀者成爲專家,他們在附錄中提供了一些進階閱讀的建議。
《精神健康與你的教會》達到了作者的初衷,這是一本爲教會而寫的手冊。它足夠深入詳細,提出了許多好建議,幫助教會領袖裝備他們的子民去踐行保羅在呼籲互相事奉時所說的內容(帖前 5:14):「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
這個彼此關懷的全面呼召涵蓋了我們所面臨的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不管是什麼問題,也不管涉及到地方團契以外的什麼資源,保羅告訴我們要以智慧發自內心地彼此相愛——將基督的話語深深地蘊藏在我們的對話中。索恩和米格利告訴我們,在你我的教會中,這可能會是如何一番景象,他們爲我們描繪了一個既有吸引力又現實的願景。
[1] 1964 年,巴刻在費城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 Philadelphia)任教時,給畢業生做了演講。與當時的慣例相反,巴刻將牧會定義爲「上帝話語的公開及私人事工」。他說,「僅僅探訪和表示同情是不夠的」。接下去,對那些面臨「苦難、孤獨和特殊的個人難處」的人,他提及了一些做法。對那種把聖言爲基礎的十字架事工換成「將所謂的牧養心理學建立在對人性的世俗分析之上,由此生出的時髦做法」,巴刻對此表示了強烈擔憂,這種技巧一旦被使用,就會導致人不再注目十字架,而是從別處尋求靈魂的醫治。這一批評符合當時威斯敏斯特的教牧關懷課程。整個神學院都聽了這篇演講,現在看來,它對後來的教會如何看待心理問題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年後,現代聖經輔導的前身開始在神學院形成,多年來一直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幾十年後,索恩和米德利接受了CCEF式教牧關懷方法的培訓,該神學院也因此而聞名遐邇。
[2] 教會領導層和輔導團隊討論指南可在網上查閱。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澳大利亞網站:"Mental Health and Your Church": An In-Depth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