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國精神疾病聯盟的數據,約五分之一的美國人正應對某種形式的精神疾病,每二十個美國人裡,就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症狀嚴重,足以對其生活造成重大影響。面對這樣的現實,基督徒應當如何理解並回應「精神疾病」這一概念,長期以來一直是熱議的話題。
約翰·安德魯·布萊恩特(John Andrew Bryant)所著的神學回憶錄《靜心承受:精神疾病、創傷與基督之死》(A Quiet Mind to Suffer With: Mental Illness, Trauma, and the Death of Christ)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布萊恩特是作家,有時也會在街頭佈道。他的書並未直接參與那些神學辯論,而是選擇了一種更爲個人化的敘事方式。布萊恩特在書中分享了自己與強迫症(OCD)抗爭的歷程,包括在精神病院的治療,以及擺脫強迫症最嚴重症狀的康復過程。他巧妙地將自己的神學思考融入了這些個人經歷中。
《靜心承受:精神疾病、創傷與基督之死》
約翰·安德魯·布萊恩特 著
面對苦難,我們常常無言以對。然而,苦難卻不會放過我們,要求我們給出答案。
如果說耶穌是這個答案,那麼他又是以何種方式回應的呢?耶穌經歷了人所能遭受的一切苦難。他體驗了最深重的痛苦,目睹了最黑暗的時刻。痛苦的巔峰,就是那刺穿他雙手的釘子——痛苦成了一個覆水難收的詞。他的身體爲我們而破碎,他的寶血爲我們而傾流。
基督與苦難如此之近,苦難本身成了神聖之物。
萊克斯漢姆出版社(Lexham Press), 300 頁。
基督徒的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苦難。從廣義上說,這些苦難都是罪的結果,但並非總是源於某個人的具體罪行(參見《約翰福音》9 章)。許多基督徒在面對癌症時能理解這一點,但當涉及到精神疾病時,他們卻常常難以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待。布萊恩特在這方面有著正確的認識。他寫道:「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經歷,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把精神疾病等同於性格缺陷或信心不足是一種誤解。事實上,精神疾病不過是眾多苦難中的一種,與其他形式的苦難並無本質區別。表面上我看上去和健康的人一樣,但是我的大腦能製造出令人恐懼的幻象和感受。」(8 頁)
對於正在受苦的聖徒來說,有三個好消息:首先,基督也曾經歷苦難。他深知我們的痛苦和憂愁,因爲他親身體驗過。其次,他與我們同在。我們永遠不會孤獨地承受苦難。 三,神利用我們的苦難將我們從謊言中解救出來,讓我們看到無法單靠自己獲得幸福。布萊恩特對這一現實的描述堪稱絕佳:「依靠自己,竟是最殘酷的自我摧殘,扭曲了生命本該有的模樣。」(177 頁)走出這種自我依賴的唯一方法——儘管痛苦且困難重重,但卻很簡單——就是轉向基督。
布萊恩特的觀點雖然頗具洞見,但在某些方面也顯露出一些侷限。他頻繁地將對基督的依賴與自身的康復經歷聯繫在一起,他這樣寫道:
我是如何走出精神病院,重返正常生活的呢?……這全靠我對基督的信靠。只有通過耐心、平和地理解基督的本質,我才能做到這一點。(148 頁)
然而,現實往往更爲複雜。並非每個人都能完全擺脫精神疾病的困擾。持續的掙扎並不意味著信心不足或對基督缺乏信靠。有些基督徒可能長期與嚴重抑鬱症抗爭,既有自殺的念頭,又爲自己有這種想法而自責。還有一些人可能飽受精神分裂症的幻覺折磨,與現實脫節,甚至在無意識狀態下傷害他人。這些弟兄姐妹同樣處在上帝的憐憫之下。
布萊恩特似乎也隱約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承認,對他來說,康復意味著學會與強迫症共處,而不是完全治癒。然而,他仍然堅持:「信靠基督是唯一不能從[他]身上奪走的東西。」(72 頁)這裡我們不禁要問:對於那些因精神崩潰而暫時失去這種信靠能力的人,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讓人慶幸的是:是基督牢牢地抓住了我們,而不是我們在緊揪著他不放。
從神學的角度來看,墮落對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影響身體,也同樣影響大腦。因此,在必要時尋求心理治療,這是毋庸置疑的。對於那些在自己的思維迷宮中掙扎的人來說,藥物治療往往能起到救生衣的作用。我的妻子正是在優秀治療師的看護下,靠著好的藥物,才得以重拾生命的希望。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患有精神疾病。對於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來說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法,對其他人而言未必適用。此外,如果不以聖經爲框架,單純的心理治療理念可能會扭曲我們的神學觀點。布萊恩特對罪的教義解釋就體現了這一點。他是這樣描述的(175 頁):
從本質上說,罪不是一個具體的想法、感覺或行爲。罪更像是一種視角,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事物在我們心中的意義。罪就像神話中的海妖,總是在暗處悄悄地工作,把世界扭曲得不成樣子。
罪不是簡單的想法或感覺,而是一個謊言。
罪是一種錯誤的期待。
罪確實扭曲了我們的視角,但它絕不僅限於此。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爲同樣是罪的體現。如果忽視這些方面,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公禱書》中呼籲我們爲"所作所爲和應爲而未爲之事"悔改的深刻含義。
我們不難理解布萊恩特爲何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他的治療過程中,學會不爲每一個閃現的念頭自責是很重要的一步。然而,我們不能由此得出這樣一個對罪的定義。這種定義顯然不夠全面。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悔改和成聖恰恰是應對精神疾病的重要環節。
神學回憶錄這種文體的特點是,它不僅僅記錄個人經歷,還涉及神學觀點的闡述。作者很容易不知不覺地越界,說得過多。而讀者往往因爲這些觀點包裹在生動的個人經歷中,而更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更清晰地認識到,基督在我們受苦時與我們同在。布萊恩特正確地提醒我們,關於苦難的最後定論在於神如何使用我們的苦難(124 頁):
感謝神,我們的本質不是由我們的想法或行爲決定的。我們不等於我們的思想,也不僅僅是我們的意志。我們是聖道正在雕琢的作品。
布萊恩特的故事生動(雖然有些華麗)地講述了神如何通過他的強迫症使他更深地信靠基督。這本書對於那些正在與精神疾病搏鬥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能幫助他們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苦難。然而,在汲取這些寶貴經驗時,我們也需要保持清醒和謹慎。我們應該將個人的經歷,以及通過普遍恩典所獲得的洞見,與聖經的教導仔細對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辨別出其中的真理。這本書值得我們仔細閱讀。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eckon with Sin and Suffering in Mental I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