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真正的健康,遠不止身體這麼簡單
2025-10-20
—— Kathryn Butler

疫情過後,公眾對健康的關注度空前高漲。全球健康研究院(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最新報告顯示,2023 年全球健康產業規模突破 6 萬億美元,預計 2028 年將飆升至 9 萬億美元。即便最保守的統計也表明,過去五年健康消費市場增長顯著——美國一項調研中,82%的受訪者將「保持健康」列爲日常生活頭等大事。

當新冠疫情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其對健康觀念的深遠影響仍在持續。大家比以往更渴望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水平、獲得難以捉摸的內心安寧。追求健康,已成爲這個時代的集體共識。

但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健康」?哈佛大學「人類繁榮計劃」(Human Flourishing Program)主任泰勒·範德威爾(Tyler J. VanderWeele)在其著作《健康神學:整全生命與人類繁榮》(A Theology of Health: Wholeness and Human Flourishing)中給出了獨特見解。這位同時領導「健康、靈性與宗教研究計劃」(Initiative on Health,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的流行病學家,以基督教世界觀爲基石,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健康認知體系。在他看來,真正的健康密碼既不藏在尖端科技裡,也不在流行趨勢中,而在於與基督建立生命聯結,順服神的旨意。

《健康神學:整全生命與人類繁榮》

泰勒·J. 範德威爾(Tyler J. VanderWeele) 著

本書從基督教視角重新詮釋健康的本質內涵——既包括身體的康泰,更關乎生命的整全。頂尖學者泰勒·J. 範德威爾提出:真正的健康應理解爲神所設計的完整狀態,而罪——無論是個人過犯、社會不公,還是受造界的墮落——都會破壞這種健康。

範德威爾指出,健康的恢復本質上就是救贖的過程,這一過程在耶穌基督的生平中得到彰顯,通過教會的實踐不斷推進,並將在末日完全實現。作者同時強調,這一理論框架對所有探索健康本質、人類福祉與生命終極意義的研究者,都有重要啓發。

聖母大學出版社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392 頁

健康的產業化

本文開篇的多項研究顯示,現代人對健康的追求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從看病吃藥、營養補充,到冥想靜修、溫泉養生。數據顯示,家用體檢設備和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正成爲新寵,基於個人生物數據的健康定製方案也備受追捧。但問題是:這些高科技真的能帶來真正的健康嗎?完美的飲食搭配、科學的健身計劃、精準的維生素組合,就一定能讓我們永遠活力滿滿嗎?

直覺,還有基督教信仰都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我們嚴格計算每克蛋白質和歐米伽 3 的攝入量,肌肉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萎縮,骨骼終將變得脆弱,因爲「罪的工價乃是死(羅 6:23)。就算我們再注重睡眠、再會減壓,也難免遭遇悲傷與疲憊,正如耶穌所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 16:33)。

我們確實應當好好管理神賜予的身體(林前 6:19),但再龐大的健康產業——哪怕是價值 6 萬億美元的巨無霸——也無法洗淨侵蝕人心的罪,更無法修復這個墮落的世界。真正的健康、完整與豐盛生命,只有在基督裡才能找到。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 53:5);唯有信靠祂,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健全(可 5:34)。

給健康下定義

在哈佛大學這個世俗化且多元的學術殿堂裡,基督教神學著作並不多見。但身爲天主教徒的範德威爾卻以其跨傳統的學術對話能力而聞名。他在教授宗教與公共衛生課程時的感悟促成了本書的誕生。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說,這本書不僅面向基督教學者,也寫給「那些非基督徒,但直接從事公共衛生或醫療工作,或在這些領域進行研究與學術工作的人」(xvi頁)。

在闡釋健康概念時,範德威爾敏銳地區分了「身體的健康「與「人的健康」。他指出,整體健康固然與身體狀況相關,但更指向一個更爲廣闊、更具整體性的概念——人類繁榮。「從神學角度出發,」他寫道,「健康意味著完全,意味著完全符合神的心意。」(7 頁)

基督教讀者會在這個定義中看到與希伯來聖經中「shalom」(平安)概念的相通之處:那是一種植根於神人盟約的平安與完滿狀態。範德威爾寫道:「完全的健康、整全、繁榮,意味著生命的各個方面都很好,這必然包含與神的正確關係。這種與神的關係,有時被描述爲與神的交通、愛、慈惠或友誼,是人類福祉的核心所在。」(21 頁)

罪與救贖

範德威爾構建了一個獨特的三維健康觀:首先,健康本質上是與神建立親密關係,活出祂的心意;其次,疾病與健康問題都源於罪的惡果——既包括個人的過犯,也來自人類墮落的深遠影響;最終指出,唯有通過基督的救贖,才是獲得真正醫治的唯一希望。

範德威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疾病的根源,並強調唯有福音才是治本良方。他闡釋道:「在基督教看來,這種屬靈福祉——與神建立的愛的友誼,雖非健康的全部,卻是人最重要的健康維度。正是這種與神的親密關係,才能帶來完美的生命,這也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79 頁)

儘管討論涉及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群健康等多個方面,範德威爾坦言:在罪依然轄制世界的當下,我們無法獲得完全的醫治。「我們追尋更大的完全、更豐盛的繁榮、更徹底的醫治,」他寫道,「但從基督教神學角度看,人背棄了神,若不解決罪的問題,真正的醫治就不可能實現」(128 頁)。他進一步闡釋道:

單憑人力,我們既不能完全預防疾病,也無法徹底恢復健康。我們無法消除疾病,正如我們無法消除罪。要完全恢復人的健康與整全,我們需要神的作爲,需要祂的救恩(161 頁)。

這救恩唯獨來自基督:「正是在與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聯合中,我們才得以徹底擺脫罪的枷鎖,進入嶄新而豐盛的生命。」(220 頁)

讀者定位太窄?

範德威爾在書中坦言,其觀點主要基於「天主教視角」(第xii頁)。在這一思想框架下,他大量引用阿奎那的學說,同時頻繁援引奧古斯丁、歷代教皇文獻以及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這些哲學著作,聖經經文的引用比例明顯偏低。雖然其核心論點與福音書敘事相符,但對於持改革宗立場的讀者而言,可能會期待看到更多基於聖經的論述,畢竟聖經對醫治與整全的生命有著極其豐富的教導(耶 30:12;賽 53:5;可 5:34;路 5:31;啓 21:1-4)。

作者自己也承認:「這本書的目標讀者群確實是個難題」(xiv頁)。雖然主要面向健康領域的學者,但即便是熟悉學術寫作的專業人士,也可能被書中重複的句式結構和過於冗長的腳註所困擾,這些技術性問題常常會分散讀者對核心論點的注意力。

爲了照顧非基督徒讀者,本書採取了折中的表達方式:在論述救贖與復活等核心教義時使用被動語態以保持距離感,還專門設置了「非神學後記」,用世俗化的語言重新詮釋相關討論。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個長達數頁的腳註中,範德威爾甚至提出佛教的「慈心禪」(metta meditation)或許可以應用於基督教語境。這種嘗試雖然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態度,但也難免讓人擔憂會滑向宗教混合主義的誤區。

儘管存在這些爭議,範德威爾還是爲健康研究領域提供了一個扎實、全面且神學內涵豐富的理論框架。在他看來,真正的健康絕非取決於你的靜息心率或每日步數,而在於那位賜予我們生命、氣息和萬物的造物主(徒 17:25)。這個真理以及它所指向的在基督裡的救恩,所帶來的醫治與生命的完全,遠非這個歷經疫情創傷的墮落世界所能提供的任何健康方案可比擬。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rue Health Isn』t Just Physical.

Kathryn Butler(凱瑟琳·巴特勒)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博士,也是一名外傷急重症中心的外科醫生,最近她離開了臨床實習,在家教育她的孩子。她曾經爲「渴慕神」和《今日基督教》撰寫文章,她也寫了本關於透過基督信仰的視角看生命末期看護的書:《生死之間》(Between Life and Death),於2019年由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發行。
標籤
書評
健康
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