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它是歷史記載、寓言故事、道德指南,還是古老的迷信?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關心聖經中的神是否存在,是否參與人類歷史?或者我們完全可以把「神」理解爲一個文學概念,用它來探索人類心理,尋找生命的意義?
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新書《與神摔跤的我們:透視神性》(We Who Wrestle with God: Perceptions of the Divine)試圖探討這些問題。不過,讀完這本 500 多頁的著作,你可能還是摸不著頭腦。作者雖然對聖經故事做出了不少富有創意、偶有洞見的解讀,卻始終沒能給出明確答案。這本書意圖通過解讀聖經來揭示神的真諦,結果反而把兩者都說得更加含糊不清。
《與神摔跤的我們:透視神性》
喬丹·彼得森 著
在這本書中,彼得森用榮格心理學的方法來分析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一些故事。這些聖經故事講述了反抗、犧牲、苦難和勝利的主題,塑造了我們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認知,讓我們得以安身立命、奮發向上、團結一致。
書中重點講解了幾個著名的聖經故事:亞當夏娃的原罪與人類的墮落、該隱因嫉妒殺害亞伯、挪亞大洪水、巴別塔的倒塌、亞伯拉罕驚心動魄的經歷,以及摩西率領以色列人的傳奇故事。
組合出版社(Portfolio), 576 頁
加拿大臨床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出名是在 2016 年,自他聲名鵲起以來,就一直活躍在傳統與宗教思想領域。不管是他的暢銷書《人生十二法則》(12 Rules for Life)、《秩序之上》(Beyond Order),或是他的播客節目、媒體訪談,你都會發現,他要麼在引用瑞士精神分析學家卡爾·榮格的話,要麼就在參考聖經。不過,他並不是在佈道傳教。
在彼得森看來,聖經就像一座蘊藏著社會智慧和心理洞見的寶庫,只要我們打開這座寶庫,就能找到整理生活、重振文明的鑰匙。故事的力量是他解讀聖經的核心方法,因爲他認爲這些故事揭示了人類「集體無意識」的各個層面——也就是所有人共同擁有的觀念、符號和「意義地圖」。(xxix–xxxi)
每當講述聖經故事時,彼得森都會追問:「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310 頁)神爲什麼要按自己的形像造亞當?爲什麼人類始祖會墮入罪中?該隱爲什麼要殺害亞伯?挪亞經歷洪水、亞伯拉罕獻以撒、摩西遇見燃燒的荊棘,這些故事背後又有什麼深意?在彼得森眼中,這些故事本質上「都是人類集體想像力的結晶,是人類嘗試用一個統一的敘事來提煉、傳遞、記錄善惡的真諦"。(103 頁)
他對聖經推崇備至,稱其「既精妙又偉大」,是「真正的文學」「最引人入勝的元敘事」。談到《創世記》第 4 章該隱和亞伯的故事時,他感嘆道:「短短几句話就包含了如此豐富的信息,這真是個奇蹟。」不過,他所說的「信息」指的不是神學內容,而是心理學含義。在他看來,聖經中充滿了「敘事世界的原型角色」——用榮格的概念來說,就是「混沌之龍、偉大的母親、偉大的父親和神聖的兒子」這樣的形像。
彼得森認爲,這些主題是在幾千年間通過人們一代代講述和重述故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只有那些能與普遍人性產生共鳴的內容才得以保留下來。正是這樣,這些故事「不斷完善,變得越來越深刻」。與其說這些故事沒有作者,不如說每個人都是作者。(104 頁)在彼得森看來,這其實就是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來解釋基督徒所說的「神聖啓示」。(445 頁)
彼得森從這些聖經故事(特別是摩西五經)中讀出了什麼深意呢?在創世的記載中,他看到這樣一個暗示: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神形像造的,每天清晨醒來都要面對象徵著混沌(代表無限可能)的水域,我們必須像造物主一樣去治理這片混沌。在他看來,伊甸園就像一個曼陀羅,是一片充滿實驗性和潛能的天地,而分別善惡之樹就像一根不可違逆的傳統之杖(這也呼應了摩西的杖),支撐著這片天地的中心。偷吃這樹上的果子,就是在挑戰世界的道德根基,僭越神的權柄。這就是罪的本質:離開平衡,重返原初的混沌。
在彼得森看來,人類普遍存在的宗教獻祭習俗,源於一個樸素的發現:創造會獎勵那些願意延遲滿足的人。我們應該像亞伯那樣獻上最好的,而不能像該隱一樣,因爲嫉妒而想要毀滅那個讓我們看到自己其實是在敷衍獻祭的理想典範。
我們要像亞伯拉罕那樣,勇敢回應那注定會臨到每個人的「冒險召喚」,不要被那些讓我們逃避責任的舒適謊言所迷惑——我們對這個世界負有使命。同時,我們也要對自己所得的福分保持一顆淡然的心,當最高理想有所要求時,要願意象徵性地「獻上」我們最珍視的,包括我們的兒女,相信最終會像亞伯拉罕一樣失而復得。我們還要像雅各那樣,讓生命的冒險歷程來改變我們,讓它磨礪我們,賜給我們新的身份,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與彼得森所說的「神」摔跤。
這些都是他獨到的見解。在解讀創造、墮落、該隱和亞伯、挪亞、巴別塔、亞伯拉罕、摩西和約拿的故事時,彼得森將聖經敘事與其他古代史詩、現代文學、心理學和政治思考融會貫通。這讓人想起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的《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最終呈現出一種引人入勝(雖然有時略顯囉嗦)的軟科學神祕主義。雖然他的解讀常常需要一些想像力的跳躍,但顯然都遵循著他的單一神話模式。
不得不說,彼得森的一些見解確實很有洞見,他抓住了聖經中確實存在的主題和象徵意義,讓我們看到聖經不僅僅是記錄神所作所爲的文獻記載而已。它是一部精妙的文學作品,你讀它時,它也在讀你,對人類心靈最深層和最古老的困惑給予回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智慧。這一點,即使是非基督徒也能感受得到。彼得森說得對,聖經蘊含著豐富的意義——足夠我們用一生去細細品讀。正如《詩篇》19:7 所說:「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意義」中,我們很容易忽略了聖經作爲啓示錄的本質——它對神進入人類歷史的直接陳述,以及對這位進入者的描述。在彼得森看來,聖經故事似乎可以有各種解讀,可是他唯獨迴避最顯而易見的、也是基督徒一直以來堅持的那個解讀。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他就躲躲閃閃。
我們甚至搞不清楚他是否以傳統意義上的方式信仰神。當有人問到這個問題時,他要麼模糊「相信」和「神」這兩個詞的含義,要麼就乾脆懟回去說「這不關你的事」。在這本新書中,他繼續玩著這種文字遊戲,把神當作一個有利於人類生存和心理健康的概念,而不是一個能命令彼得森脫掉鞋子後再踏上聖地的真實存在。雖然他花了不少篇幅批評無神論唯物主義,但他對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這類人真正的不滿,與其說是因爲他們否定《使徒信經》,不如說是因爲他們不買他那套榮格式的抽象理論的賬。彼得森在各種意見中游走,身段靈巧,然而,真正與神摔過跤的人不會有如此輕盈的姿態,他應該是一瘸一拐才對。
彼得森給神下了各種定義,比如說神是「永遠確信我們終會勝利的內在精神」,是「理應被置於最高位置的存在」,是我們願意爲之付出,把自己作祭品擺上的理想。他最接近基督徒認知的說法,是在批評道金斯對宇宙的過度簡化理解時提出的。他稱科學無神論者是「道德侏儒」,並提出這樣的論證:他們相信進化過程塑造了意識,這不就意味著意識一定是實在的根本基礎嗎?
既然適應現實需要意識、目的性和個性,爲什麼我們還要認爲創造存在和變化的精神是死寂的、無意識的、無目的的、毫無特徵的呢?……如果神作爲一個位格的概念在經受住時間檢驗後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爲什麼我們不能把這種理解方式視爲最準確的呢?(366 頁)
那些對彼得森談論神饒有興趣的基督徒讀者恐怕要失望了。他右手給出的東西左手又拿了回來。本書結尾彼得森道出了一個冷冰冰的功利主義信仰告白,他之所以希望神存在,僅僅因爲相信對我們有好處:
這是否就證明了神聖者的真實存在?說到底,這是一個關於定義的問題——因此,也是一個信心的問題。只要追求它能讓痛苦變得可以承受,能驅散焦慮,能激發人心中永恆的希望,它就是真實的。只要它能建立起一個仁慈、可理解的宇宙秩序,一個充滿了罪惡勞作或忠心順服的無限空間,它就是真實的。有股力量讓驕傲者俯首、讓獻錯祭的人跪倒,它就像那股力量一樣真實。它就像人類想像力的最遠邊界一樣真實,永遠向上攀升。(504 頁)
也就是說,作爲一個鼓舞人心的神話、人類最崇高的理想,神是真實的。但除此之外,彼得森的信仰立場仍然撲朔迷離。
這本書沒有專門討論耶穌或新約(這大概會在他未來的著作中出現),但在 2021 年與禮儀藝術家喬納森·帕格(Jonathan Pageau)的一次訪談中,他似乎表達了想要相信基督的願望。從那時起,我和其他關注彼得森的基督徒一直期待著他的突破。雖然他確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研究聖經,但遺憾的是,《與神摔跤的我們》還不能算是他的信仰告白。
在《神話成爲事實》一文中,C.S.路易斯爲把基督教當作神話來解讀做了辯護。他寫道:「我們不必爲籠罩在我們神學上的神話光輝而感到羞愧。」但我們不能忘記,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這正是這個神話——以及所有與之相似的神話——真正重要的原因:「基督教的核心是一個神話,但這個神話同時也是事實。那個古老的關於會死之神的神話,依然保持著其神話的本質,同時,它也從傳說和想像的天界降臨到歷史的人間。"
喬丹·彼得森在傳說和想像的天界裡如魚得水。毫無疑問,他對聖經的原型解讀包含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內容。但是,我們還不清楚他是否準備好接受其中的任何內容作爲歷史上曾發生過的事實,是否願意讓神學來指導心理學,是否相信他與之摔跤的對手所宣稱的「我是自有永有的」。彼得森早期的著作提供了可靠的建議,甚至智慧。這本新作也在呼喚讀者追求一種敬虔的形式,但正如《提摩太後書》3:5 所說,這種敬虔的外表掩蓋不了它對敬虔實質的否定。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Jordan Peterson Wrestles with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