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正經歷一場文化變遷——政治與宗教領域風向突變,傳統價值觀似有回潮跡象,進步思潮則日漸式微。某些文化轉向固然令人振奮,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當今社會與傳統信仰價值體系早已南轅北轍。要扭轉這些扎根數十年的文化趨勢,需要進行巨大的變革,畢竟這些觀念已在當代社會根深蒂固。
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社會學教授克里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提出了「道德主義治療性神論」(moralistic therapeutic deism)、「泛解釋多元主義」(pervasive interpretive pluralism)等概念。他在《宗教緣何式微:美國傳統信仰的衰落》(Why Religion Went Obsolete: The Demise of Traditional Faith in America)一書中,通過系統分析近幾十年宗教數據,爲我們揭示了這場文化變革的深層邏輯。
史密斯的核心觀點很簡單:美國傳統宗教不僅信徒數量銳減,更關鍵的是在大多數人眼中已變得毫無價值、無關緊要。受「深層文化」(「deep culture」)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年輕一代與其說是反感宗教,不如說是根本覺得它與現實生活毫不沾邊(xiv頁)。
《宗教緣何式微:美國傳統信仰的衰落》
克里斯蒂安·史密斯(Christian Smith) 著
近幾十年來,美國傳統宗教遭遇斷崖式衰落。自稱「無宗教信仰」的美國人數量激增,宗教歸屬感、主日出席率以及對神的信仰持續走低,越來越多的人標榜自己「有靈性而無宗教」。宗教組織的性侵、財務醜聞及遮掩行爲接連曝光,使這些組織深陷信任危機,公眾對有組織宗教的信任度大幅下滑。
尤爲關鍵的是,宗教衰落主要集中在年輕群體中。這意味著:除非出現青年當中的宗教復興浪潮(不過這種可能性很小),否則,隨著宗教信仰淡薄的年輕一代逐步取代敬虔的老一輩,以及由信教父母撫養長大的美國兒童越來越少,這種衰落趨勢必將持續惡化,甚至加速蔓延。
牛津大學出版社,440 頁
邁克爾·格雷厄姆(Michael Graham)與吉姆·戴維斯(Jim Davis)在《大離教》(The Great Dechurching)中揭示:自 2000 年以來,脫離教會的人數已超過第一次、第二次大覺醒運動與葛培理佈道會所吸納信徒的總和。2010 年代,美國教會的關閉數量首度超過新建教會的數量,多數教會在萎縮。1970 年代,44%的美國人對有組織宗教抱有高度信心;而蓋洛普 2021 年調查顯示,這一比例已驟降至 19%。如今,大多數美國人不再隸屬任何宗教組織,僅三成民眾保持每週做禮拜的習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要扭轉這一漫長而複雜的進程,不僅需要時間,還需深刻的文化變革。
本書作者、天主教徒史密斯在書中列舉了一些形像的比喻,其中之一是雪崩:美國反宗教文化勢力看似突然爆發,實則是陡坡上經年累月的積雪所致。只有當落石或滑雪者這類「導火索」出現時,災難性崩塌才會發生。「重大社會轉型,」史密斯寫道,「從來不會憑空出現,也未必會有預警信號。那些看似劇烈的變革,通常是長期醞釀的趨勢、事件與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365 頁)
1990 年代,隨著新教自由主義與表現型個人主義成爲主流文化預設,反宗教壓力持續累積。2001 年世貿中心遇襲等文化衝擊,加之宗教醜聞等「自我毀滅」行爲(第 229 頁),最終觸發這場雪崩。崩塌後的廢墟上,留下了「千禧時代精神」——這套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使美國最大人口群體既對宗教無動於衷,又堅信無需制度性信仰(儘管他們最終變得非常「有靈性」)。
以上僅是一個簡單的解釋。史密斯還詳述了更多漸進性因素:婚姻家庭制度的瓦解、「青春期」被重塑爲人生探索階段、社會組織普遍式微、後現代思潮席捲大眾、新自由主義經濟步步緊逼,多元文化主義與外來靈性思潮湧入,當然還包括互聯網革命——這些在其它著作中均有專題論述。
在這場文化雪崩中,最致命的推手莫過於「宗教被降格爲道德看門人」(27 頁)。這一觀點與史密斯提出的「道德主義治療性神論」不謀而合——將宗教視爲「與神聖敬拜、永恆真理、古老傳統、靈魂救贖或神學教義無關的存在」(107 頁),僅僅淪爲教導人們行善的工具。
這種背離聖經的宗教觀在 90 年代至新世紀初釀成災難:當眾多宗教領袖自身道德淪喪時,整個信仰體系轟然崩塌。史密斯列舉了當年轟動全美的醜聞清單:從天主教神父性侵案到保守派新教領袖的諸多醜聞。每起事件都在侵蝕公眾信任,連累那些忠心的牧者。如今美國年輕人普遍認爲,所謂的「道德守護者」盡是僞君子。
但信任危機不僅源於醜聞。史密斯還指出基要主義解經、purity文化(強調貞潔的亞文化),以及嬰兒潮世代緊握權柄不願交棒等問題。更關鍵的是,「我與神私密交通」的教導(254 頁),讓整代人誤以爲重要的是個人與神的關係,而非委身信仰群體。就連基督徒反擊新無神論者的論戰也適得其反,反倒坐實了「教會更熱衷文化戰爭而非道德建設」的公眾印象。
史密斯犀利指出:到 2010 年代,當LGBTQ+運動勢如破竹時,基督教會的講道、文化參與和政治倡議,在年輕人耳中已淪爲刺耳雜音。建制宗教不僅沒能守住道德高地,反而成了專橫好鬥的代名詞。史密斯斷言:在某個人們沒有察覺的時刻,年輕一代已經關上了傾聽的耳朵。
如果你覺得宗教在這場變革中遭受了不公對待——沒錯,事實正是如此。這就是被時代浪潮拋棄的滋味。在數十年累積的文化雪崩面前,個體力量的微不足道。如今的美國宗教界陷入了一個悖論:無論我們作何選擇,都會坐實批評者最惡劣的猜測。正如史密斯指出的:
當深層文化的思維模式定型後,與之格格不入的傳統與制度幾乎不可能找到生存空間......美國宗教屢陷困局,並非因爲「無信仰者」心懷怨恨或喪失理性,而是深層文化早已扼殺了宗教的可行選項。(368 頁)
在本書結尾,讀者或許期待史密斯能提出扭轉宗教頹勢的解決方案或行動計劃。但他並未提供任何方案。這部著作始終保持著社會學的冷靜觀察,而非神學的熱情呼召。
如此一來,福音的大能、聖靈未來的工作,乃至神保守教會的應許——這些關鍵要素在書中集體缺席。史密斯還特別批判了「神學與事工理想主義」的天真(19 頁):那種認爲只要教義純正、宣教得當,就必能重奪文化主導權的幻想。
歷史總在提醒我們:時代風向會變,思潮會更迭,意外總在不經意間發生。史密斯在此似乎過於悲觀——當他的著作問世時,美國宗教界已悄然出現轉向跡象,這使得書中論斷略顯過時,甚至帶著幾分「沼澤怪」式的憂鬱(譯註:沼澤怪是《納尼亞傳奇》中的一個角色,非常悲觀負面,常常把「這計劃肯定失敗」,「我們活不過今晚」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史密斯斷言現有趨勢毫無逆轉徵兆,認爲數十年的宗教衰落只會持續加劇。但現實給出了相反證據:哈佛大學 2023 年合作選舉研究顯示,Z世代男性正慢慢回歸教會。正如瑞恩·伯奇(Ryan Burge)指出,1975 年後出生的美國男性宗教信仰度正逐年超越前代人:「2000 年前後出生的男性每週出席禮拜率達 25%,比二十五年前出生的同齡男性高出 3 個百分點,也比同期女性高出 2-3 個百分點。」
這樣的數據,顯然不能說是毫無跡象。
歷史告訴我們,宗教從來不只是一個文化變遷的被動承受者。正如史密斯自己所述,文化可能發生根本性變革——即便是飽受歧視的弱勢群體,也可能在逆境中扭轉乾坤。今日局面,正是這樣形成的。
一個世紀前,幾乎無人能預見美國傳統信仰會遭遇如此劇變。幸而有這般嚴謹翔實的著作,爲我們釐清這場變遷的來龍去脈。但當前顯現的微妙跡象表明,延續數十年的趨勢未必不可逆轉——美國宗教的生命力尚未枯竭。這場轉變能否持久尚待觀察,儘管眼下規模尚小,須知雪崩往往始於微末之動。
《宗教緣何式微》爲忠心的牧者和教會領袖在建立教會、重振機構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社會學分析工具。但基督徒需要明白:社會學趨勢並非唯一考量。那位真實存在、正在歷史中做工的神——人若不在祂裡面安息,靈魂就永無安寧——在祂沒有難成的事,就連最不可能的信主奇蹟也可能發生。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ulture Changes like an Avalanche.